第19部分 (第4/4页)
,我没有办法再仔细地讲下去了。老子提了这六个问题,也是我们自己应该自问的,时常问问自己,这样我们就绝对是个比较完善的人。如果我是个完善的人,我的家庭也比较完善,我的社会圈子也比较完善,那么我的国家才可能完善。
最后一句话送给大家做一个座右铭,“既以为人,己越有;既以与人,己越多”。这叫带着允许的诫命。这是老子的高明之处——问题里头就包含了答案,这就是老子了不起的地方。
谢谢各位。
主持人:我开始在介绍张先生时,故意没有说他的年龄,是想等他讲完以后,让大家猜这位站着讲了两个多小时、滴水未进的儒雅之士有多大岁数,结果张先生自己先说了,75岁啊。大前年了,文学馆还请过一位同样来自远方的国际知名的加籍华人学者叶嘉莹先生,80岁,也是站着讲了两个半小时,没喝一滴水。跟他们一比,我是刚届不惑,就已显未老先衰之相。(笑声)
张先生给我们讲了黄老哲学,并由此讲到修身养性,显出他作为哲学博士和医学博士的功力道行。说实话,我至今对老子其人其经,用老子的原话说,都还是不“可道”而“无名”的。因为,在我看来,若“可道”而“有名”,或许“道”亦是“无道”了。读《老子》之前,我接受的是那个被大多数人一贯奉为了带上宗教色彩“修道德”、“自隐无名”避世隐士的道家祖师爷,而非范文澜所说的中国古代“杰出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哲学家。”
我把老子的受众分成了四大类,不一定对:对于进道观拜他老人家的信徒,《道德经》是求正果的神仙书,虽然也未见得就真能读懂;对于缺乏古文修养和哲学知识的俗众,非白话写就的5000字堂奥无穷的文言,毋宁天书一般;对于拙如我者,知“道”个似是而非就敢凭兴趣胡乱猜度的“士”人,那是一个难解的文学的思想文本;再有就是深得“道”里,又出于“道”外,并“道”出个“理论”来的学者作家,像张先生。
老子的《道德经》是以“道”为中心所展开的生命哲理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即道路,是万物所萌生的途径,是自然存在的道路。老子思想一定有它的无常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并非纯粹“无为”的消极遁世,还有着“无为而无不为”的强烈进取精神,极具有现代感。实际上,人生就是“道”的一种形态,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就是他解道、悟道和求道的过程。人生无处不有道,道亦无处不有生。究竟一个人能成什么样的“道”,全在自己的选择。
中华老祖宗的好东西太多了,黄老是一个。简单到我们的为人做事上,无论个人、国家和民族,我想用两个“黄帝老子”做比喻,一个是以“皇帝老子(轻声)”当先,处处唯我为大,唯我独尊,那只能导致“不和”;另一个则是多一些“黄帝老子(三声)”,那带来的就会是“和”。黄老最基本的一个思想就是“和”,有了“太和”,人际关系、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形态才会是和谐的。最后,接老子的话祝愿大家“抟心致柔如婴儿”。
好,最后让我们向张先生表示感谢。谢谢大家,下次再见!(掌声)
[演讲时间:2005年10月16日。程丽仙整理]
。。
魏晋“神韵”:生命意识的审美散发(1)
主持人:傅光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主讲人:王毅(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