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4/5页)
得到国家和社
会的支持,这也是佛家文化不断流传至今的另一原因。
8、佛家文化使很多心理上迷失了方向的众生找到了归宿。能够解决很多人意识领域的问题。
总之,佛学文化等民族优秀文化有这么多的优点,我们理应弘扬。
2007年8月10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151、阎罗王苦乐二相(续)
151、阎罗王苦乐二相(续)
博友在博文《阎罗王苦乐二相》留言:学习阎罗王的同体大慈的精神,也想请老师讲讲它是什么原因
还要受此苦难,怎样才能解脱呢?在哪个方面忏悔呢?
以下供参考。
据《法苑珠林》记载:阎罗王往昔为沙毗国王,与邻国战而败。沙毗国王非常愤怒,与诸大臣兵卒共
同发愿:“愿死后为地狱主,将邻国的那些恶人,一一投入地狱中以泄私忿。”后此沙毗国王死后为阎罗王,其大
臣兵卒,也同为地狱官卒。因为沙毗国王同时发的也是恶愿,故有恶报。由此可知如何解脱与忏悔。
2007年8月10日发布于搜狐博客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52、什么是“耐孤独三昧”(续)
152、什么是“耐孤独三昧”(续)
在博文《什么是“耐孤独三昧”》中有博友留言:
1、因为以前时时感觉到孤独,在孤独中反思为何感觉到孤独,发现自己的感觉是因有隐蔽很深的各种
得不到的欲求和无明,找到的时候慢慢就不觉孤独。
2、楼上说的我赞成,是因有欲求和无明。但是找到也不见得不孤独。是不是证到自性的人才不感孤
独?
3、真感恩老师的文章;自己有时感到孤独;如以上朋友所言;可能是因自己有欲求和无明; 证到自性才
不会有孤独和无明;老师是这样吗?
以下仅供参考:
确实,很多孤独感是因为自己的各种得不到的欲求和无明而导致的。这种孤独感,往往是失落感,有
时候并非是因为与自己在一起的人少显得孤独,是由于自己的欲望没有实现而引起的相对心理落差。
所谓证到自性(佛性)是相对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许多境界。而这个过程中,如果人仍然存在
难以忍耐孤独的相关习气,那么仍然会感到孤独的。
佛家一般讲两种自性,一种是假的自性,一种是真的自性。小乘佛法讲的是万物没有这种假的永恒自
性,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大乘佛法则侧重真的自性(即佛性),认为万物都具有佛性。《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自性】……通常只有圣智冥内、得法本真的现量所缘之法的体相,可以称为真的自相,其他的一切法由于是假
智且不离言诠,故称为假的自性。”其中,“圣智”指的是正照真谛,远离虚妄分别的智慧;“现量”指的是直接
体验。
2007年8月11日发布于新浪博客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53、灯光梵志的行为是破戒吗?(续)
153、灯光梵志的行为是破戒吗?(续)
博友留言:陶匠的女儿为了达到和灯光梵志行淫的目的都敢于以死相逼,为啥灯光梵志不可以效仿此女
呢?他也可以对陶匠的女儿用死来警醒她邪淫行为的邪恶,令她生大惭愧心,从而远离此心行的。面对此恶求,应
该智慧的调服。如果大家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那我想请教大家,如果现在有人以死相逼*与你,你也会同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