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 (第3/5页)

性描述的话:“到这里高而无上,深而无

底,旁尽虚空际,中极邻虚尘,净裸裸赤洒洒,是个无底钵盂,无影杖子。”这里的“邻虚尘”状态就类比于“真

心尘”状态。

但是要注意,我们虽然说“真心尘”(邻虚、极微)实有,但是是认为它可随因缘的变化而变化的,

也就是说,如果大脑死亡了,“真心尘”也就没有了,从而更进一步地达到空——真如的状态。所以它是处于无常

变化过程中的。这和外道所认为的事物永恒实体性存在不同。这个观点虽然在佛家一般认为是小乘观点,但由于对

我们理解空(析空)也有一定的意义,故我们也选用了这一说法。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邻虚】……佛教之

小乘有部宗,虽立极微为实有。然以为因缘所作,业力尽,极微亦坏,故明为无常生灭。是内外道之区别也。”

2007年8月20发布于新浪博客 。 想看书来

187、出世与入世的融合在慈悲

187、出世与入世的融合在慈悲

《心莲百合文化网》转发的留言:

谈到人生修养,就会涉及日常的心行。我个人体会,从初步的个人约束到习惯为自然,这个过程是依

据个人对于善法的学习和理解、自身的阅历、优缺点、誓愿等的不同而异。但是,作为社会人都应该围绕“出世之

心、入世之行”的原则。“出”和“入”二者的底蕴很丰富,对于个人而言,其范围很大,二者相辅相成。“入”

是体现在法相上的善、用,有时难以把握,甚至会出现偏执。我反思个人的经历有如下的不足:1、做事不踏实、

不自然、或不负责;2、缺乏主观热情、消极等待而不是积极创造;3、缩手缩脚、不能脱开自我;4、将懦弱、冷

淡、无原则屈从误认为善良;5、对于他人的意见和不满,沉默而不积极反思自己误认为忍辱;6、由于习气而将放

逸误认为随顺,等等。敬请老师指教,谢谢。

以下仅供参考。

所谓的“出世之心、入世之行”不是自命清高,而是一种慈悲的心态,以慈悲地心态入世,做利益众

生的事情。这一点不能错。这样一来,“出”与“入”就是一体的了。慈悲的心行即是脱俗的“出”,又是积极的

“入”。

如果用慈悲心来指导自己的心行的话,那么首先就要有责任心。由此就会帮助逐渐克服相关习气而达

到:1、做事踏实、自然、负责。2、关心他人,为人热情。3、敢为天下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具有开拓创新意识,更好地造福他人。4、克服自己的惰性和冷漠。5、不断地自责、自省、自纠。6、严格自律,

不对自己放任自流。

如果没有责任心和慈悲心,上述对自己的改正与提高则是空谈。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扎扎实实、一点一滴地做好身边的小事,这是最基本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长

足的进步。

2007年8月20发布于雅虎博客 。 想看书来

188、佛在忏悔什么?

188、佛在忏悔什么?

博友留言:请问老师,在讲故事中说到,佛没有任何过错,那他在忏悔的时候忏悔什么内容呢?这是在

中道行事吗?

我们在故事中提到,佛虽然没有过失,但是他仍然忏悔,其目的就是为大家作表率,号召大家都要忏

悔、自省。

没有过失还忏悔什么呢?例如可以进行如下忏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