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3/5页)

悟,领悟了自己的自性(本性、佛性、真心)。这是在破除世人执著于外在的土木偶像为佛,而不见自性之佛的修行病。

2007年7月2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49、戒日王之死与印度佛教消亡

49、戒日王之死与印度佛教消亡

一位朋友为博文《中道看王道》留言:戒日王死后,纳兰砣(那烂陀)寺在兵乱中灰飞烟灭,此后佛教在印度消失了。

关于这个问题,斑竹是这样看的,供参考。

戒日王为七世纪顷中印度羯(jié)若鞠阇(shé)国国王、剧作家、诗人,史称“戒日王第二世”,以大力保护佛教、奖励文学而著名。他*,储备饮食医药,施诸贫困,深受人民的爱戴。在他当政阶段,臣服五印度,拥有象军六万、马军十万,垂三十年兵戈不起,文治武功均盛(据《佛光大辞典》【戒日王】条)。然而,戒日王没有儿子,他死后,国内起了骚乱,他的臣子阿罗那顺自立为帝——那伏帝国王。阿罗那顺篡立后,拒绝佛法,发兵拒正在奉唐太宗之敕出使印度的王玄策,玄策得文成公主之助,乃发吐蕃、泥婆罗兵*,生擒那伏帝阿罗那顺归唐土(据《佛光大辞典》【王玄策】条)。佛教在印度的逐渐消亡与戒日王这样*、护持佛法的君王缺失不无关系。

佛教在印度消亡的另一个原因是佛教逐渐向印度教方面改革,失去了佛教的理论宗旨,最后完全融合于印度教而成为印度教导致灭亡。印度教主张一体三神的创世说,与佛家的“因缘和合(缘起论)”、“实相”、否定创世说的理论宗旨意义完全相反。印度佛教史上,佛教经历了那烂陀寺隆盛时代和掉尾之隆胜理论时代。至七世纪中叶,佛教急速印度教化而产生密教。后逐渐融合印度教而倾向密教化。至十二世纪末,回教徒侵入佛教中心地(即南部之比哈尔州一带)时,佛教已完全融入印度教中。同时,由于回教军队屡次入侵,彻底摧毁佛教寺院,僧徒亦多逃往国外,至此,佛教在印度乃告消声匿迹(据《佛光大辞典》【印度佛教】条)。

佛教在印度消亡的再一个原因是佛教修行者的成分单一。印度佛教与商人阶级向来深具渊源。佛陀的教团中,出身于商人阶级者颇众;在家信徒之主力亦为都市商人。可说商人为原始佛教之基础,农民则殊少信教者,此为印度佛教灭亡原因之一(据《佛光大辞典》【商人】条)。

综上所述,提示我们:佛学要想真正永久地传播下去,虽然要随顺世间因缘,但是“因缘和合(缘起论)”、“实相”、否定创世说的根本义理不能改变,真正利益国家和更多人民的主张与行为不能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国家与社会的肯定或支持,从而使佛法不断流传下去。

2007年7月2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50、心怀感谢的夫妻二人

50、心怀感谢的夫妻二人

一位朋友留言:还有一个问题请问老师,现在社会诱惑很多,许多男人一旦有地位,就会在外面花天酒地,可一些妻子们有的不愿舍弃一个完整的家庭,或者不愿舍弃丈夫的地位,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与丈夫貌和心离;有的大吵大闹,感情彻底破裂。怎样做才算自尊、独立、不依附于丈夫并合于中道呢?还有,现在男同志在外打工的比较多,许多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感情才不会变得疏远?有时发现放下情的执著后,对对方会比较淡漠,尤其是长期不在一起,打电话也成了例行公事,这种心态对不对呢?应该持什么心态呢?老师真是辛苦了!感到很惭愧,自己的修养还差得很远,所以还会有这些琐碎的问题来麻烦老师!

以下仅供参考。双方都含有“感谢”(感恩)的心,感情就应该一直是稳定的。

《佛光大辞典》:【感谢】即慈悲。亦即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