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年少不轻狂(中) (第1/10页)
7
我收拾房间时,仔细地收拾好爷爷留下的遗物——茶杯。
一个伴随爷爷六十余年的白瓷茶杯,也是爷爷军旅人生的记忆……
小时候,也常听爷爷讲故事,但记忆最深的,是爷爷当红军的革命情怀。
1926年,通过同窗介绍,爷爷秘密参加了沙窝区林量成组建的苏维埃共产党游击队。
民国18年(公元1929年),当时爷爷23岁,随太爷读了十二年师塾,刚好遇上高敬亭团长率部攻打高山寨与打鼓寨。
为了熟悉与掌握当地的情况,高团长亲自拜访了在当地声名显赫的太爷。战争胜利后,游击队整编至高敬亭带领的三团,在敲锣打鼓中戴着大红花参加了红军。
参加红军后,爷爷任命为二营六连文书,当时部队隶属红四军三十一师。师长漆德玮,团长高敬亭,营长林量成,连长胡贵贤,指导员为何忠仁。
随军后,爷爷负责连内的任务传递、文件整理与记录、后勤帐务等文字工作,战斗任务极少。那时部队的规章制度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宗旨——
三项注意:一切听党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
八项注意: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偿;不打人不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
高山寨剿灭陈老七后,红军紧接着挥师解放了白雀园、凉亭、晏河、南向店、北向店等乡村,从泼皮河又回师陈店至卡房一带。在陈店成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县后,又挥师黄安一带进行革命战斗。但在1930年冬进攻黄安县城时,因在战斗中一颗炮弹落在爷爷身边,指导员一下把爷爷拉倒卧于地上,命虽保住了,但爷爷耳朵那次没有塞棉花絮,震伤了双耳。后来经过医生治疗,而听力没有及时恢复,不能再胜任文书工作,被迫退伍回家。
那时听爷爷讲,红军生活相当艰苦,一天能吃到两餐饱饭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时间靠野菜、野果子充饥。
部队一直是不停地转移、休整、训练、战斗,一般战斗行动都在夜晚,一切听命令。白天休息、训练,晚上传递上级下达的命令。
正常情况下战士是不知身在何地,下一秒不知走向何方,进行何种战斗的。
行军时除了携带自己应有的枪支、子弹、粮食以外,每人背一捆稻草,用于方便自己休息。 那时除了个别战士有“千层底”(手工布鞋)外,所有的战士都会自己织草鞋自己穿。而且军装也是只有一套。有的战士军装是补丁叠补丁的,条件是异常艰苦。当年爷爷参军临行时,奶奶做了双布鞋让爷爷带上,退伍回来时,一双鞋还揣插在腰带上,仍然是崭新的没舍得穿。
爷爷当红军走的时侯,大伯有一岁多了,受伤退伍回来后,大伯三岁了。而且很惹爷爷高兴。大伯成年后,也光荣地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隶属三野),并参加了淮海战役。后来因太爷做过清朝官员的缘故,爷爷被划为右派挨批斗,当年爷爷笑着回忆这段岁月时说——
“当年那么动乱的年代就从战场上捡回了一条命,今天换来了这么安宁和平的日子,自己种田自己吃饭,多自由。挨些批斗算什么。要相信共产党的好政策。……”
“看!这不又给我平反了,又给我发补贴。发的补贴一月二十多元钱,每月比教师工资还要高一块钱!……”
“记住我的孩子们,只有千里路的情份,没有千里路的威风。不管任何时侯,都要学会感恩,懂得感恩!”
爷爷离世的时侯,是一九九一年春,当时我外出务工,当时的条件不允许,而且通信不畅,未能亲送爷爷“上路”,是我一生的遗憾。
那时在家爷爷同我睡一间房,回到家后清理爷爷的遗物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