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第1/3页)
第一天的期末考就考兩科,上午語文,下午數學。
張元剛從初二年級教室回到自家的初一三班,就聽幾個同學再討論剛考得閱讀理解,是一段文言文。原文是這樣的: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ot;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ot;取之信然。
其中一小問問的是取之信然的&ldo;之&rdo;,指的是什麼,一個小填空題。張元在一旁滿腦袋冷汗的聽著同學們千奇百怪的答案,不
知道被語文老師聽到會不會嘔血三升,這其實也不怪同學們,畢竟初一才開始接觸文言文,小學學的都是還很淺顯的四言律詩,一首詩就四句,還通俗易懂。不過,語文語文,看的就是平時的積累和閱讀的寬廣。
眾人吵了吵,各執一詞,最後還是張元出頭,說&ldo;之&rdo;指的就是李子,還把那段話用通俗的白話翻譯了一遍。
答李子的人沾沾自喜,答別的答案的人就愁眉苦臉了,畢竟眾人都知道,張元的答案9999不會錯,剩下的001不是題目錯
了,就是還是題目錯了。
剩下的作文,是寫一篇不少800字的讀後感,給了一段話,類似&ldo;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rdo;的意思,不過題目肯定
不是給這麼一句詩,不過大概意思是這樣。聽著同學抱怨這次的語文怎麼怎麼難,之前的單元測驗都沒這麼難什麼的,
對此,張元是不想說什麼,他們也不想和張元說什麼,大家都知道,不能和張元那個學霸比,因為你比也比不過,結果只會更心塞而已。
張元對此,只能呵呵。
不過,張元不管是前世還是今生,語文一直是她的強項,更不論這世還有記憶力的加成什麼的。
張元現在還記得前世六年級那會有一語文題,也是考閱讀理解,給了一大段文字,其中一小題是摘取了其中的兩句話,問是什
麼關係,張元剛讀完題就知道是因果關係。張元想著挺簡單的,可現實確是,除了張元是答對的,其餘兩個班的學生都陣亡了(六年級有兩個班)。這事還被語文老師提出來溜了溜。
不過好漢不提當年勇。
這世的張元因為有錢了,就使勁的買書,大大的增加了課外的閱讀量,導致了張元的語文成績,特別是作文,每次同學們要絞
盡腦汁的東拼西湊的湊滿800字時,張元已經揮揮撒撒一蹴而就,對此,同學們是恨得牙痒痒的。
啊,把外放的思維收收,回到眼前。
張元看著大家,開口道:&ldo;考完的就不要管了,下午還考數學呢,哪些公式還沒記住的,趕緊翻翻書啊。&rdo;
張元說完,眾人頓時一陣哀嚎,張元也不理他們,還是回家吃飯要緊。順便逗一逗自家越長大越正經的張小弟。想到,能那張萌萌的包子臉破攻就心情大好。
想到張小弟的那張哭訴臉,張元表示,弟弟是用來幹嘛的,就是用來玩的!對的,張元就是如此的任性。
期末考後後,就是放寒假了。
這天,張元正幫張爸管理網吧並收拾整理這個月的銷售利潤表。
&ldo;阿元。&rdo;張爸叫女兒。
&ldo;啊?&rdo;張元對著計算機敲敲打打。
&ldo;你會有大出息的。&rdo;以前只是覺得這孩子聰明,現在卻發現她真的長大了。
&ldo;爸,不用有大出息,日子過的舒服就好。&rdo;她如今圖安逸。
&ldo;人大心小了?&rdo;張爸提醒她,&ldo;你以前還老是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