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酒解忧更忧愁(八) (第3/3页)
氏居住,名为蔡河。
毛羽健因与袁崇焕(1584——1630年)在明思宗朱由检(在位期1627——1644年)执政期官场矛盾而罢官,说明毛羽健辞官于1627年至1630年之间。在崇祯二(1628)年,各地爆发农民起义,而处在汉潢古道的山水关至木陵关段,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身处高位辞乡归隐的毛羽健,寻迹于此地经商,与时事地理不符。
其二,据本地民俗谚语的墓葬习俗所语——“唐埋山坎宋埋沟、明朝葬墓在山头”。由毛铺甘湾“毛御师”墓葬地埋位置判断,绝不是明朝期间墓葬的地理位置风格。而是宋代或唐代以前的墓葬风格。
处在熊河北面跑马岭下的刘花园,据说是后汉皇帝刘知远妃子墓,也是由条石堆砌而成,石室面积略大于毛御师墓,民间传说也是吊棺的埋葬方式。按此墓推断,毛御师墓应葬于北宋以前。也极有可能是后汉前期沙陀国所封的御师。
其三,在春秋时期,在中原与楚国之间,分布有大小若干个诸侯国,名曰汉阳诸姬。
“汉阳诸姬是一个联盟诸侯群,他们的位置大概在楚国的北边,夹杂在大巴山与大别山之间,分布于汉水之北与淮水上游以南的广大区域,是楚国北进中原和周王室南拓的中间地带。汉阳诸姬以姬姓为主,也包括一些异姓的古族古国。这些诸侯国有的分封于武成时期,但大多数分封于昭穆时期,逐步构建南土防线。当时周王朝分封汉阳诸姬最初是为了防御淮夷,而在淮夷势力减弱之时,楚国却趁机兴起,汉阳诸姬的防御重点变成了楚国。随着楚国势力的崛起,以及其北扩战略的推行,汉阳诸姬面对强大的楚国,已不能左右局势,逐渐被淘汰出局。”
毛氏,自古便是名人辈出。
“毛叔郑,司马迁误作厓季载,文献一般称冉季载。周文王姬昌之嫡幼子,武王姬发同母弟。文王幼子实际称谓应该是爯季,季爯(载)。配合氏称就是氂季载。毛实为氂字之简化,即氂季载、氂叔郑。周成王称其为毛叔父、毛父。宗人称其为叔郑,郑伯,大郑公。叔郑贵为文王嫡幼,武王克商大典上奉明水(受天明命之水)。武王灭商前食邑陈仓(初食邑在古陈仓,陈仓之名源自爯季地、古仓侯地的合称,也就是文献里的芮地。),灭商后受封邰地(今陕西杨凌示范区,盩厔、武功)。邰城古也称氂城。所以毛氏拥有西周五土之芮地,毕地、邰地(京邰之地)。周初封建,遵循长子封于外,次子承继氏姓的规制。毛叔郑(冉季)长子受封派氏为芮,即尚书顾命篇中芮伯,封地在畿内宝鸡汧阳一带。次子中旄父受封派氏为毛,即尚书顾命篇中毛公,封地在畿内扶风盩厔一带。幼子受封派氏为南宫氏,称南公,封邑在京邑(扶风)一带。南公子嗣受封建国于汉水,即汉阳诸姬中的曾国。”
曾国接壤于弦国、黄国的西、南,而弦国,历史上是如今光山县境。
《春秋》与《左传》分别有一次记载弦国,均在鲁僖公五年(前655年)《春秋》载:“楚人灭弦,弦子奔黄。”《左传》较《春秋》稍为详细:“楚斗谷於菟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又不设备,故亡。”
公元前655年楚成王以子文为大将,在弦国毫无戒备的情况下,一举灭掉弦国。据此,楚先吞并曾国而后灭弦国。
对于弦国与曾国的边界,在历史中却无定论,《通典》卷一百八十一“州郡”十一载:“光山,春秋弦国之地。”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河南五”“光州府”条载:“光山县州西四十五里。南至湖广麻城县二百里。春秋弦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