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年少不轻狂(中) (第4/10页)

兵淮南,攻虎头关寨,拔之,进围黄州”。明、清置巡司于此。阴山关曾为黄州白沙、大活、穆陵、阴山四关之一(另还有两关,黄土关与大城关)。

《光山县志》载—— “虎头关,在沙窝保,左罗汉崖,右羊毛山。高峰嵂。中一涧,东有跑马岭、虎头山,西有破山口。两岸山势陡峭,奇峰突兀,怪石险叠,林木葱茏。石磴崎嵚,最为险厄”。清乾隆《光山县志》也有类似记载。

据陈习刚着《唐代阴山关考》一文阐述——唐代黄州麻城县阴山关乃魏晋南北朝时的阴山戍,为军事战略要地,大约北魏景明四年(503)至孝昌三年(527)间改戍设关。 阴山关为出入江淮两大地区之间的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咽喉,具有极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因夹白露河(淠水)而设,南源于云白山(古时称垂山)与小界岭,北注入淮。 因白云山北偏东下延山脉(龙王尖)至淠水,古时称垂山之阴,而阴山戍、关由此形成而得名。关北为弋阳(光山),关南为黄州,关东为殷城(宋朝改名商城)

而现在的沙窝镇属地应为黄州辖地。而熊河为光山沙窝堡辖地。随着社会的繁荣,为加强江淮平原与楚地贸易与交通的控制,唐时设虎头关隘,设巡检司,增辖太平驿(民间传说曾设于土门关驿站)。属沙窝堡,而熊河正处汉潢古道的行人与商队通行的必经之地。 据此踹测,在唐以前,由阴山关沿汪河龙王尖至熊河土门关至周河木陵关为豫楚客商通道。明史亦记载阴山关南为麻城县属地,《麻城县志》也曾记载虎头关于麻城东北七十里。

《雄关古寨》载—— 一说在沙窝内三华里处,东有跑马岭、虎头山,西有破山口。两岸山势陡峭,奇峰突兀,怪石险叠,林木葱茏,中间一条小河叫清水沟,106国道穿沟而过,国道左依高山,右依深涧。另说,虎头关在沙窝镇罗汉村南的两山坳口处,东为羊毛山的延伸山体老虎山,西为罗汉崖。清水沟的虎头山、罗汉的老虎山分别是两处虎头关地名的佐证之一。 由于历史久远,史料不全,野外考古无田野物证,文字记录不详,民间传说和口述历史莫衷一是,为了尊重事实,不敢也不能妄下结论,所以关于两处虎头关之说,只好同时写出。也许,在不同的时期两处都曾经设置过关卡,并都称之为虎头关。综上所述,虎头关在今沙窝无疑。

首先说一说木陵关,旧关址在柳铺村确定无疑。向南左出关不足4公里即是106国道小界岭,向南则是古道,沿古道约4公里处便是老界岭(春风岭),右眺便是新县第一高峰黄毛尖。

而现今沙窝南3公里处,西北有阴山关,西南有白云山,东有马鞍山,向南为小界岭,而小界岭处木陵关驻军可以全力掌控。

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现在所定的沙窝镇南三公里两处的位置,均不符合虎头关的历史记载与不符合古代冷兵器时代军事所需。

根据记载,虎头关左有跑马岭,罗汉崖,右有羊毛山,高峰嵂。

沙窝一词源自沙陀国。而据明史、魏书、县志等史料载,清代以前阴山关北为光山辖区,关南为黄州辖区。而沙窝堡旧址在现今熊河。

熊河后山形状似虎头,山顶亦有烽火台旧址,而靠东北有跑马岭(练兵场),跑马岭下沿至淠水河畔古道,河沿有金刚寺,即罗汉崖,也叫观音崖,东南有羊毛寨,两山夹一河,地势险要。河中现今仍石礅奇嵚,石其名曰“雷打石”。

虎头关历史上如果设在熊河,唐设巡检司、太平驿检查、收税,便顺理成章。而宋金之战,宋元之战,李道古出兵木陵,占虎头关,李朔雪夜入蔡州等历史与出兵路线便迎刃而解,而是沿汉潢古道,何必绕道今址沙窝镇南3公里处、古代冷兵器时代实无军事意义。如果古代址沙窝亦当今熊河古村落处,向南3华里处,即当今所指山水关处,根据此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