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年少不轻狂(下) (第5/11页)

高山寨失守后,日军疯狂屠杀当地没有来得及撤离的民众与伤员。据如今尚在的老人回忆,村中有妇女抱着半岁的孩子与民众、伤员还没有来得及逃离,躲在密林之中,日军搜索不到用乱枪扫射,吓哭了孩子,妇人为了保护大家,用手捂住了孩子的嘴巴。到日军远离时,孩子早已经闭气身亡。

高山寨失守之后,日军十六师团兵分两路,一路进攻马鞍山、杨公寨,一路由熊河直攻白云山北马岗山岭制高点。日军在沙窝战役首次迅速占领高山寨后,在中国军队的奋勇顽强抵抗之下,在熊河实施了村史上的第一次日军入侵大屠杀。

据如今近百岁老人熊太生等老人的描述,熊河民众八爷在与日军浴血战斗中也同时被机枪绞杀。鲜血第一次染红了白露河(古称淠水,现属熊河流域),夕阳西下,鲜红的河水更加殷红一片。

我们铭记南京大屠杀,更深刻记忆着日军在白露河畔泯灭人性的屠杀!那一幅惨烈的记忆,老人回忆时竟然肢体发抖,肝肠寸断,黯然神伤,良久沉默不语。

在后来的46天时间内,鲜血无数次染红了熊河河水。远去了尘封的苦难,荒凉了汉潢古道,在这秀美的熊河河畔,这是一份永远无法忘却的家仇国恨,也是烙在历史上的一份永远无法言谕的痛殇……

18

巍巍连绵千里的大别山,跨越江淮之间。风景奇特、秀美、险峻、幽深。素有“江南之北国、北国之江南”的雅称。而在豫楚皖相交横亘的白云山,则是常年云雾缭绕,白云飘飘,素有“万山之尊”的美称。

横亘豫楚的白云山,海拨高约903米,西南接黄毛尖、四尖山、余北山至南岭,山脚延续至东及白露河上游,东扼守着山脚下的白露河畔现今的沙窝镇,而河对岸则是千年阴山关隘,控制着中原地区与皖楚的交通咽喉。它与商城县以东的六安市遥相呼应,倚观于江淮平原。北山马岗山岭的西岭下则是雄关土门,在宋以前则控制着中原与南方的商贸税赋,为新中国成立之前汉潢古道上的商品贸易通道。向西南可观鸿福寨,遥探江汉川陕之地。而靠南偏西则是南北朝的临界点、江淮分水岭木陵关,向南直通荆楚之地。而正北可直视高山寨,在其寨上俯览中原。

据曾坐镇武昌府的太爷讲述,白云山始建于南北朝,原名垂山,至唐朝李世民攻长江而避难于此,后拟旨重建。扩建以后,唐朝王梵志清修于此处。

《光山县志》康熙版载“唐王梵清修于此”其实属编辑或印刻时失误,应是“唐王梵志清修于此”!当年爷爷虽言是太爷所述,但我查询阅读了大量史料,而整个唐王朝、以及后唐皆无唐王梵此人。而且白云山上的唐王洞,据民间传说为李世民的避乱之处。

王梵志重惩恶劝善,文章诗句讥讽世态人情,开创了以俗理俚词入诗的通俗诗派,作品历代被朝庭禁止,于公元八百年后流入日本和民间手抄本而流传至今。宋代范成大曾把王梵志的诗其中两首合成一句千古名联——

纵有千年铁门槛

终须一个土馒头

有部电视剧《将夜》剧情中,一名和尚与宁缺对阵时,对白中说出了这幅名对,而此电视剧以唐朝为背景所描述的一段故事,此对的引用是极不符合逻辑的,可见剧情作者其对于历史文化知识的缺失。

明朝时,李自成因白云山一带战事受挫,后血洗附近居民,白云寺也因此遭到殃及荒废,至清朝时重新修善,由寺院改为白云观,为道家栖息礼拜之地。据爷爷去朝拜时回忆,当时观顶为铝制琉璃瓦,阳光照射下,金光返射,十分壮观,谓之“白云金鼎”。

白云山四季风景独秀——城内夏时芳菲尽,山桃春后怒巅开。痴寻云凝无询处,知约偕邀景寺来。

初夏之时,白云山旺春之景才跚跚而来,登临俯观唯见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