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 (第2/4页)

我荆紫一介女流,挡不住文家那三位高手,有负先生所托。”

她这一站,其嫣然飒爽、风姿语笑,就不知可愧倒多少男儿汉。

只听易杯酒淡淡道:“不会的。——阴沉竹掌力?——雷天下响的内劲?——只怕也还算不上天下无敌。荆女侠,当年公孙老人可曾传过你一套《剑器行》?‘绎袖珠唇、红颜皓齿、偶然彳亍、舞破中原’。在下不才,倒要替三娘重新编排一下了。”

这话旁人还不觉得,但在荆三娘听来却如雷贯耳。她这些年虽闲居镇江,但冬寒夏暑,雪夜霜晨,功夫始终不曾放下。但练来练去,始终难有进宜。她知道自己是遇到了‘武障’,卡在了那一层,苦无高人指点,始终突不破。于此困顿之中,便记起当年传她匕首的公孙老人曾对她说的话:“你姿质极好,根骨绝佳,又为人颖慧,勇毅果决,本是一块极好材料。可惜时间所限,我只能跟你呆三个月。否则,本门《剑器行》中有一套极至剑法称做‘舞破中原’,极适合女弟子练习。若能有成,不说叱咤天下、无人能敌,只怕也足以臻达一流高手境地,鲜有能挡其锋锐者。可惜二百年来,还无人练成过。你本来有望,可你要练这套功夫,起码也要在十年之后了。但那时,你我只怕已无缘再见了。”

当时三娘好奇,就硬央老人把那篇口诀传了给她。可惜这些年练下来,身法步眼,无一不对,只是连不成篇,舞不起来。这时听易敛说及于此,不由双眼一亮,一时之间容色绚丽无比,笑道:“易先生,那就请你指点指点。”

她本一直呼易敛为易公子,但听他适才话语间分明已露出助自己艺成之意,如能行得,也是半师之谊,不由加了尊称。

易敛一笑道:“指点不敢当,这套《剑器行》本传自汉代黄石老人,为人所知却是为唐代公孙大娘。三娘只怕也曾苦练不辍,但只怕有一节不知——这《剑器行》原是脱胎自舞、悟道自舞、归意于舞的。既是舞,没有乐曲怎成?在下别无所能,只是还可以为三娘之匕首抚上一曲助兴。”

说着,他抚抚廊柱,盘膝于地,横琴于上,以指轻轻一叩弦,口内清清冷冷道:“听清了,《剑器行》歌诀——昔有佳人、公孙大娘;一舞剑器、名动四方;观者如山、气意沮丧;天地为之,无语低昂;来如雷霆、堂堂震怒;罢如江海、永凝清光……”

他所念的歌诀正是公孙老人《剑器行》的总诀,开头几句取意于唐时诗圣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成句,下面所念的就是歌诀了,如何进、如何退、如何趋避、如何防身、如何一击如电、如何飞遁如兔、又如何藏、如何止……旁人听得模模糊糊,荆三娘这些年苦研于此,日日夜夜、时时悬心。这时听他念来,每个音符都似打在自己心里。她平日索解这剑诀,只是一字一句的抠其意思,不能说没有所成。但这番苦功用下来,一篇歌诀虽解得句句不差,但总连贯不起来。这时听易敛一气念来,开始还不觉,后来只觉其抑扬顿挫、浅吟深叹,若和符节,若中关旨,她面上就喜色一露。易敛见了,颔首一笑。他这时已念至第二遍,却又不与第一遍完全相同,却幽微曲折,似又发第一遍之所未发。三娘双眉轻蹙,暗想:这口诀原来还可如此贯连,只是又与第一遍不同,那究竟,何去何从?心里一急,也知此时正当战阵,不参悟透彻如何能行?脸上冷汗涔涔,但心里还是如一团乱麻。

沈放不解武艺。其实何只他,座中尽多高手,却也一时猜不出就这么念上几遍三娘就会瞬息艺成了?只见易杯酒缓缓轻吟,三娘蛾眉低蹙,都沉浸在一篇《剑器行》里。这时易杯酒已念至第三遍,口音似乎平淡了好多,质木无文,毫无升降,但语速加快。三娘心中正扰扰不安,腾腾如沸,只觉满地丝丝缕缕、看似可解,却偏偏找不到那线头。这时只觉他一字比一字快,快上加快地一字一字地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