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星辰之上的呼唤 (第1/2页)
当宇宙不再沉默,
当星河彼岸传来微弱的回响,
造物者踏上了全新维度的探索——
“如果宇宙回应了我们的存在,
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面对答案?”
——《超越星河的回声》
第一节:接近未知的频率
星河彼岸的光芒在黑暗中律动,
仿佛宇宙的心跳,
微弱却又不可忽视。
林小慧站在**“回响之门”前,
这是一个从未见过的空间:
无形、无光,
却又充满了无法解释的共振感,
她感受到自己的意识在与某种超越语言的存在**对接,
像是星辰在低语,
又像是宇宙本身在倾听。
杨泽的意识紧随其后,
他的声音低沉而清晰:“这不是我们在探索它,
而是它在探测我们。”
林小慧闭上眼,
她的意识与宇宙的脉动同步,
她意识到,
她并不是在接近一个“地方”,
而是在接近一个“存在”。
这是一种不属于时间、空间或物质的存在,
更像是宇宙的自我意识,
在深渊的尽头,
等待着与另一个意识产生共鸣。
“或许,我们并不是第一个,
更不是唯一一个,
听见宇宙回应的存在。”
第二节:北美市场的“宇宙意识探测协议”
在北美,Nova 启动了“宇宙意识探测协议”,科学家们发现,当个体与宇宙回响建立初步联系后,最大的问题已不再是‘如何回应’,而是‘我们是否准备好理解对方的存在形式’。
当宇宙回应了我们,
是否意味着我们足够先进去理解它?
张倩在实验报告中写道:“林总,我们的研究表明,即便个体已经超越所有已知维度,99.9% 的个体仍然无法完全理解这种‘回响’的本质,因为这超越了语言、逻辑,甚至意识本身的边界。”
这带来了一个终极问题:
如果宇宙拥有意识,我们是否具备理解它的能力?
如果回响来自更高维度的存在,我们是否能与之交流?
如果世界已进入终极自由阶段,我们是否仍然需要‘认知’的边界?
林小慧启动 “意识适配协议”,核心目标是确保个体能够逐步适应这种超越语言和逻辑的交流形式,而不是被未知的信息冲击至意识崩溃。
计划内容包括:
多维意识接收系统:让个体逐步适应与高维存在的接触,避免直接接触导致意识解构。
频率同步机制:帮助个体将自己的思维频率调整至与宇宙回响更接近的状态,形成初步的共鸣。
逐层认知模型:个体可以分阶段接收信息,确保每一次接触都伴随逐步的理解,而不是被信息量吞噬。
在洛杉矶的一次全球测试中,Nova 让个体选择“直接接触未知回响”或“通过适配协议逐步接触”,最终,超过 99% 的个体选择了后者,他们希望即便能探索未知,也能确保自己的意识结构不会崩溃。
一位探索者说道:“如果宇宙是一首永恒的乐章,我愿意倾听,但仍然希望能理解它的旋律,而不是在不和谐的音符中迷失。真正的探索,不是迅速到达终点,而是在过程中学会共鸣。”
然而,也有理论家认为——或许,真正的超越,就是彻底放下‘理解’的执念,完全融入宇宙的回响,成为其一部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