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五十五 (第3/5页)
啊!
以故一切大乘经中,无不显阐赞导,一切菩萨祖师,无不依教奉行,以其为三世诸佛普度众生之大道,九界众生圆证佛果之妙法也。
所以一切大乘经中,对念佛求往生法门都有明确的阐述,并赞叹提倡;一切菩萨祖师们,全都依照这些经教奉行,并认为净土法门是三世诸佛普度众生的大道、九法界众生圆证佛果的妙法啊!
及至大法东来,远公大师,首于庐山东林,宏扬此法。一时缁素高人,咸皆云集川赴。而庐山之名,净土之法,人皆景仰而修持焉。
等到佛法东来,慧远大师,率先在庐山东林寺,宏扬这个法门。一时间,僧俗高人,皆来此地,汇集如云,奔赴如川。因而庐山之名,净土之法,人人都景仰并来修持了。
自兹厥后,所有律教禅密,莫不以求生净土为返本还元之末后一着,以故莲风扇于中外,法利遍及古今。况兹时丁末法,人根陋劣,更宜专修此法,以期现生了脱。
从此以后,所有的律、教、禅、密诸宗,无不以求生净土,为返本还元的压轴一着。所以莲宗之风普扇于中外,佛法之利遍及古今。何况现在时值末法,人的根机顽陋低劣,更加应该专修此法,以期现生了生脱死。
而庐山最胜之地,青莲寺适当其基。高踞山巅,其形势固天然一朵莲华。故晋之黄谷大师,继远公之宏猷,建寺其中,以阐扬莲宗也。自晋迄清,千五百余年,由高人相继住持,故莲风常得丕振。
庐山最殊胜的地方,当属青莲寺所在的地方。高踞在山顶上,周围的形势就像天然的一朵莲华。所以晋朝的黄谷大师,继承慧远大师的宏大志略,在其中建了一座寺院,来阐扬净土宗。从晋朝到清朝,有一千五百多年,由高人相继住持,因而净土宗风常得大振。
至洪杨之乱,悉成劫灰,法道式微,无人恢复,致令千余年选佛道场,竟成荒山,可不哀哉。
到了太平天国的洪杨之乱,就都成为了兵劫烟灰,佛法正道衰微残败,没有人来恢复,导致一千多年的选佛道场,竟然成了荒山,这能不悲哀吗?
爰有妙培大师,系微军老人之高足弟子,恪遵师训,笃修净业。特往红螺,参学多年,今春来游庐山,至其寺基,见其形如莲华,而复前临三叠之瀑布,后倚五老之雄峰,左右则有狮子象鼻二峰,以为卫护,殆天造地设一净土道场,不忍永令湮没,遂发愿恢复,以宏莲宗。
现有妙培大师,是微军老人的高足弟子,谨慎遵守师父的训导,专心修习净业。特别前往红螺山,参学多年,今年春天来到庐山,到了这座寺院的基址,看到周围的形状如莲华,又加上寺前面临三叠瀑布,后面倚靠五老雄峰,左右则有狮子、象鼻二峰,作为卫护,实在是天造地设的一个净土道场,不忍心永远令古寺湮没,于是发愿来恢复,以宏扬净土宗。
乃与上海诸大居士商榷,先募千余元,用建念佛堂一座,僧寮数间,安真心办道数人,六时行道,用继远公芳规。待后有大功德主,则随力扩充。以财力维艰,行道是急,故不得不随分随力,以期修持得益,而不致有碍净业也。
因此与上海的诸位大居士商量,先募集一千多元,用来建造念佛堂一座,僧寮几间,安置真心办道的几个人,一天六时修行办道,用来继承慧远大师的美好仪规。等待以后有了大功德主,则随力来扩充修建,因为资财物力很艰辛,修行办道是急务,所以不得不随分随力,以期望修持得益,而不致有碍净业啊!
其结社之法,一遵远公成规,人不论僧俗,必须具真信愿,决定求生西方。又须各持斋戒,清净身口意业,朝暮课诵,三时念佛,除有病,及公事外,概不得避懒偷安。暇则随意礼诵坐禅,但取其于道有益而已。唯不得习学诗文,泛览俗典,以及闲谈杂话,虚度光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