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六 (第2/11页)

感佛相应,即使修其他一切殊胜的法门,并且也修持名念佛这个殊胜法门,也不能往生。因此信愿最为要紧。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在持名之深浅。”这是千佛出世也不会变更的铁案啊!能有如此信愿,保你往生西方有分。

(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亦名十六观经,此名净土三经,加普贤行愿品,名净土四经。仿单中有净土四经一本,其无量寿经,系魏承贯删削,又依余经增益,理虽有益,事实大错,不可依从。)

(《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也名为十六观经,这三部合称为净土三经,加上《普贤菩萨行愿品》,称为净土四经。仿单中有净土四经一本,其中的《无量寿经》是魏乘贯删削后,又根据其余经典增益的版本,于理上虽然有益,于事上实有大错,不可依从。)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接手书。知居士近来修持亲切,自讼寡过,希圣希贤。非徒博一修行之虚名而已。欣喜无量。

接到你的信。知道你近来修持真切,自责并减少过错,希求效法圣者贤人。并不只是想要博得一个修行的虚名而已。非常欣喜。

夫欲学佛祖了生死,须从惭愧忏悔止恶修善而来(惭愧忏悔止恶修善,即自讼寡过,克己复礼。若能自讼,自然寡过,寡过即克己之实行。既能克己,自然复礼矣)。持斋警策,意甚真切。但须脚踏实地,尽力做去。否则便成妄语中妄语。

想要学佛陀与祖师了脱生死,必须从惭愧忏悔、止恶修善而来(惭愧忏悔、止恶修善,就是自责少过,约束自己,行为符合先王礼仪。如果能够自我责备,自然可以少犯过失,少过就是克己的实践行为。既然能够约束自己,行为自然就符合先王礼仪了)。持斋修持,警策自我,心意很真切。但必须脚踏实地,尽力去做。否则就成为妄语中的妄语。

知之匪艰,行之维艰。世间多少聪明人,皆以唯说不行,了此一生。徒入宝山,空手而归。可痛惜哉,可痛惜哉。若夫妄念满腔,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由未真提正念故也。倘正念真切,则朋从于专注一境之正念矣。

《尚书》中说:“知之匪艰,行之维艰。”世间多少聪明人,都因为只说不做,了此一生。徒然入于宝山,空手而归。实在痛惜啊!实在痛惜啊!如果满腔妄念,来往不停,成群结队的从你的心中出现。这是由于没有真正提起正念的缘故。倘若正念很真切,那么妄念就会成群的跟从于专注一境的正念了。

所谓调御得法,即寇贼皆为赤子。调御失道,虽手足亦作怨家。在凡夫地,谁无烦恼。须于平时预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缘,不至卒发。纵发亦能顿起觉照,令其消灭。起烦恼境,不一而足。举其甚者,唯财色与横逆数端而已。若知无义之财,害甚毒蛇,则无临财苟得之烦恼。与人方便,究竟总归自己前程,则无穷急患难求救,由惜财而不肯之烦恼。

也就是说如果调伏妄念得法,那么寇贼都能变成顺民。如果调御失道,就算是手足兄弟也能成为怨家。在凡夫地位,谁没有烦恼呢?必须在平时预先提防,自然遇到境界,突逢逆缘,不至于一下子发作。纵然发作也能顿起觉照,令烦恼消灭。能够引发烦恼的境界非常得多。列举其中最厉害的烦恼,也就是财色及横逆事端而已。如果知道无义之财比毒蛇对我们更毒害,就不会有面对不义财富攫取的烦恼。给予他人方便,终归使自己的前程受益,我们就不会遇到他人穷极患难,因吝惜财富而不肯布施的烦恼。

色则纵对如花如玉之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纵是娼妓,亦作是想,生怜悯心,生度脱心。则无见美色而动欲之烦恼。

美色方面,就算面对如花如玉的容貌,内心常存这个女人是自己姐妹的念头。纵然她是娼妓,也要这么想,生起怜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