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 (第2/5页)
“此话怎讲。”
“但有一文,还请姚大人指点。”
“暂且放下,静之,师尊今年贵庚?”
“静之不知,昔日曾听师傅言及知天命后行走天下,粗算时至今日,百岁有余。”
“令师真仙翁也。”
姚广孝也码不准王动和他师傅的来历,以王动的才能来看,若不是大才那可以用妖人来论,但这个妖人却实实在在的就坐在他面前。
“静之,为何不愿入仕。”姚广孝静静的问。
“姚大人,以静之才能,或可入仕为官,但静之性情怪谲,入朝为官,怕于国于已都是一难。”
“此话怎讲。”
“空谈高论误国,且易得罪同僚,怕不是好事。”
“某观静之非空谈之辈,以商贾起家八面玲珑,何有开罪同僚之说。”
“静之好走险棋,多有奇想,如今还算顺利,若是事败,徒靡银两是小事,若以国是论,那可是经不起如此折腾的。”
姚广孝觉得王动说的在理,但还是有些不甘心。
“姚大人,静之为商,也可有助于国是,若以静之商号为引导,三年之内可败元蒙国力,五年之内大明宝钞通行四海。”
“宝钞,呵呵”姚广孝听到王动谈到宝钞,笑了。
“姚大人,大明所宝钞,如今还能通用,若不改制,不出数年,必然崩溃!”
“且听静之高论。”
“姚大人恕小子无理。宝钞,纸尔,为何可等同于金银,实乃朝庭作保才使得纸变金变银。若朝庭易,则钞废,如元蒙。然,朝庭亦不可滥宝钞,需以国库之金银作储备。若民间宝钞贬值,民间钞大于需,朝庭放出金银回收民间宝钞,则宝钞诚信于民,若宝钞溢值,民间缺宝钞易物,朝庭以宝钞购回民间金银。且年年有损耗,应以适量以旧换新。”
“噢!”这些不是姚广孝的专长,明朝的宝钞无限量行,早就贬值了,虽然朝庭一直强制使用宝钞,但民间银两还是硬通货。且大明朝从不回收旧的宝钞,民间使用的宝钞有的已经破烂不堪。相比之下,元朝初年的纸币倒是严格按着金本位制在走,所以元朝倒没有通货膨胀纸币贬值的问题。
姚广孝若有所思,宝钞是个问题,但相对来说,朝庭里还真不知问题出在哪里。王动这些话为姚广孝打开了另一扇门。接下来,姚广孝把话题一转。
“静之莫不是真想做富户的头班?”
“姚大人,做头班,假以时日,易如反掌。钱财让他人赚得饱以私囊,还不如让静之敛来为国出力。”
“我朝初年曾数徙天下富户以实京师,其中较重要者有两次: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命户部籍浙江等九布政司应天十八府、州富户万四千三百余户,以次召见,徙其家以实京师(南京)。后一次则在永乐元年(1403年)复选应天、浙江富户三千人,附籍北京。皇上的可是不大信得过富户的。”姚广孝说的是史实,但王动并不很清楚,王动的想法很简单,我赚钱不忘国家,皇上总不能为难我吧,但听得姚广孝这么一说,王动也是觉得有点问题。
谁都知道,明朝皇帝好象只能看着宗室富起来,而不能专财于外姓。
姚广孝自然会把今天谈话的内容传到皇上那里,但王动却不得不继续去思索,如何能取信于皇上,如何能把家业做大。
就在这个时候,楚王世子请柬到了。原来皇后过世,各地宗亲都赴京城服丧,楚王带着两个儿子也过来,此后一直没走。皇上已经正式任命楚王朱桢宗人令,让王动意外的事,谷王居然也左宗正,也就是说,他在宗人府里排老二,谷王同母的蜀王为右宗正。
楚王清楚王动此时在制枪炮,皇上以神机营自成一军,却不许手下将帅置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