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部分 (第3/4页)
,假以时日,那就难说了,可能真能成了治国良策而被重用。
“安南,化外小邦,历代皆为中原属国,于今朝,收为省卫为宜。”解缙不知不觉的又开始纵论时事了,不过,这会他是有意的,他想试探一下王动。
“文治教化为主,以蛮治蛮才是上策。”王动笑着回。
“噢!愿闻其详。”解缙问王动。
“以武功,可得其地,以文治,可得人心,以蛮治蛮,尽谙其道,又可避其锋芒。”
“啊!”解缙的表现有点夸张,按理讲这些是不难理解的东西。
“收为省卫,易于管制,但施政还需因地制宜,其人财物,理因取之于斯,用之于斯,如此可保百年之治。”
“静之所言极是,不以蛮夷而怠之,安南之政,人与制,二者并重。”
“解大人大明之制度,放之安南,不可动根本,但要有所便宜。另一紧要之处便是用人,用人不善,安南必乱。”
“静之所说,取之于斯,用之于斯,此言大善。安南一国多木,亦有异兽,然别无他物。收为省卫,怕是舍多于取。”
“解大人此言差亦,安南地处大明之南,多雨多河,土地肥美,其稻米一年可三熟,辽东之地稻米一年才一熟,以其地广植稻米则绝粮患。”
“一年三熟悉?辽东植稻米?”如果历史上细数博览群书的人,解缙绝对算的上是一位,王动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解缙看的书,一百个王动加起来,也看不完。但这会,解缙眼里,王动这个人,看的书,怕是比自己也少不了多少。要命的是,王动看过的书,解缙本人可能听都没听过,潇湘书局的书,解缙也看了,说实话,有些真的看不大懂。
“辽东可植稻米?一年一熟?安南三熟?为何?”这此解缙是真不知不懂。
“稻米喜水喜热,辽东河网不少,且其黑土土力最佳,因其地较寒,若植稻米,生长期长于江南,只可一熟。江南稻米亦是一熟,琼州则可两熟,无他,琼州偏南地热,如今安南更南更热,雨水更多,三熟悉寻常事尔。”
解缙非常的诧意,关于安南可种大米一说,其实他不是第一次听到,但一年三熟还是从没听过,琼州一年收两次稻米,倒是有所耳闻。
解缙离开潇湘记的时候,天已经很黑了,王动也不方便回去了,于是便随着张科去了珍珠桥,让小六子回去给夫人报个信,没有电话手机呀,不方便呀。杨刚被王动分派去茅山收买道士,几日之后,刚王动到了龙山的时候,杨刚则夸王动有远见,龙山还真出了事。
………【第三章 金陵烟雨 第十二节 茅山道观】………
肖勇已经把他能够找到的砖瓦匠都请来了,但人手还是不够,因为大多数匠人都被圈到京城去了,好在,他的泥灰场主要是小工,所以还能对付。
如果只是制砖瓦那就简单了,挖泥,制坯,晒,烧,但水泥就不一样了,要石灰石,凿石是不可能的,太慢,一般都是炸,虽然周围的村民也知道烧石灰要炸石头,但他们那么盖个房子用的量少,这会一个大型作坊在,炸石头的规模自然不同。
第一次炸山的时候,龙山村的村民们都没什么意外的,毕竟很多自己家里人都去拉土运石了,都有赚头,但山那边的某些村子隐隐就有点意见了。好在里正已经搞定,没什么大问题。第二次炸山的时候动静更大,原来郁郁葱葱的山已经炸去了一角,黄灰的山石在绿树青山如同一块疤,一个待舔的伤口,于是村民从自,到有组织的过来抗议了。
杨刚过去的时候,他马止拜访了方圆十里内的唯一一个道观,玄天宫。到底杨刚是读书人,且是有备而来,肖勇则是个匠师,杨刚很快就和那个道长通灵子聊到了一起,杨刚也没多说什么东西,先送高帽子,然后就说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