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赵煦的亲政伊始 (第1/2页)

两人也没有在外面逗留太久。

苏过只是请赵煦表明要严惩杨畏的态度即可,至于怎么处理,宰执们自会上奏。

因为杨畏的做法,也触及了这些道德君子的底线。

恭送走了赵煦一行,苏过长吁口气,对范杜若笑道:“吓到了吧?”

范杜若摇摇头,说道:“就是有点意外。”

“那位贵人没和你说什么吧?”苏过又问道。

“没有,只是问了我们的身份,我照实说了。”范杜若答道。

苏过想了想,应该不是后来被废的孟皇后,可第二任皇后刘氏当下应该还是个小丫头,看着不太像。

摇摇头,不去想这些,苏过带着范杜若又转了一会,这才打道回府。

元宵之后的第一次朝会上,赵煦当着众臣的面表示杨畏居心叵测,意图构陷太后以谋上进,着有司处理,以儆效尤。

这个决议大快人心,众人无论之前是怎么想的,至少在处罚杨畏一事上态度是一致的。

不过在杨畏还没被发往岭南时,岭南那边已经有消息传回。

原首相、现英州别驾、新州安置的蔡确,于正月初六日,死于贬所,享年五十六岁。

一时间,朝野议论纷纷,而随着赵煦的亲政,贬谪各地的新党众人也开始活跃起来。

地方上的反应还没那么快传回,朝中尚书左丞梁焘已经率先进言,表示先帝时的大臣都是有才能的,应该稍加任用,授予陪都或者大府的官职,使他们有始有终。

赵煦未作表示,让宰执先行商议。

梁焘这个建议看似友善,其实还是要将新党那些人堵在东京城外,这是底线。

旧党中一直有他这么一类人,建议将新党分化处理,一部分任用,一部分贬谪。

比如导致蔡确客死异乡的车盖亭诗案,梁焘和刘安世便是当时火力最猛的输出者;

之前朝廷任命蔡京知蜀州,梁焘也上书反对,表示先帝元丰年间能用的大臣很多,只有蔡京阴险贪婪,不可重用。

这类人不针对所有新党,而是采用道德审判,来决定新党们的晋升或者罢黜。

所以像曾布和蔡卞这类品性尚可的新党,混个知州问题不大;像章惇和吕惠卿这类遭人诟病的新党,就只能各地安置了。

至于蔡京,他是特例,属于后一类,但混进了前一类。

他能在大艺术家那里成为北宋头号奸相,自然是有些能耐在身上的。

苏过在某些角度上是支持梁焘的,但能不能重用的标准不该由旧党来定,这不公平。

所以他又跑到苏辙府上,询问官家亲政后,宰相们的反应如何。

苏辙觉得暂时没有区别,说道:“还是一样,御前奏对,官家极少说话,我们商量出结果,官家便直接下旨施行。”

苏过想了想,觉得正常,又问道:“言官们呢,最近还是攻击叔父吗?”

说到这个,苏辙就来劲了,冷笑道:“那帮人最近把矛头对准了你父亲,说满朝之中,就属他最喜欢上书为他人求官职、求升迁,而且不是他亲近之人,就是蜀地老乡,导致官场不公平。”

苏过摸了摸鼻子,觉得这个指责没问题,毕竟那个李直方现在还跟在外面呢。

要不是李廌出海去了,苏轼肯定也要帮他求个一官半职的。

大好人苏轼,在这方面确实有点贻人口实。

不过他也不能指责他爹,问道:“那叔父是怎么还击的?”

“我还没上奏,官家便已经驳斥了。”苏辙不忿道:“不过我还是会上书再解释一遍。”

真是个好战分子,苏过打探完消息,麻溜地回家找父亲。

苏轼自然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