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部分 (第2/4页)
那些车就在三岔路口那里等候,当车开来的时候,水利技术员还没来。
司机开来的是三轮车,里面坐四个人没问题,在山区,三轮车是很常见的交通工具,可以行走在山路上,比较方便,至于坐在上面颠簸,是很常见的,比走路要强得多。
技术员来了,他自称姓刘,德志一看,好像在哪里见过,突然想起来,是上次在乡镇签协议的时候,见过面的,他代表政府技术部门,对合同做了一些检验,看数据填写的对不对。
然后就和乡党委书记在一起吃饭,乡镇党委书记个子矮小,非常活跃,开的车不小,是大的越野车,看来,这种车配这种人,只见车,不见人,上车就像上卡车,还比较好玩。
技术员骑着摩托车来了,见了来支书就握手,来支书不跟他握。说:“握什么手?我们不兴那一套。”
小刘只好收回了手,德志觉得来支书不喜欢技术员,可能因为技术员没有保证柏松村街上正常用水,他很是恼火。这个不是小刘的原因。
听说这条供水线路卖给了私人,由私人收水费,私人在管理,但是,每年冬天,到了天寒地冻的时候,这里就没有了水。原因很复杂。关键的一点,是半路上水管被冻住了,冰撑破了水管,结冰之后。水就不通。村民只有想办法自己找水。
或者买水。或者到远处,用摩托车载着水箱或者水壶等装水的容器,拉水回家。给家人使用。
来支书非常恼火,迁怒于人,小刘就中了招,当了替罪羊。实际上,这个事没有那么单纯,不是水管站不得力,不是水厂不能保证服务,是在管理上出了问题。
小刘骑摩托车先走,来支书要求他带一个人,因为麻木三轮车最多只能坐三个人,多出来一个人,只有坐摩托车了。
看来看去,还是觉得让余哥坐摩托车比较好。余哥不喜欢来支书,同样,来支书也不喜欢他,他们长得都是一样瘦,来支书不喜欢这个人,哪怕这个人再有技术,是高级工程师,也是瞎的。
来支书先上了麻木车,尹懋和德志随后也上了,然后让麻木司机开车。
从德志他们住的地方开始走,顺着公路往前走,走不了多远,就看到有牌子,上面写着标语,喊着口号,比如说欢迎来到新农村示范点柏松村,走过去的牌子上写着,欢迎再来。
看来,考虑得很周全,没有一点问题,写标语的是个牛人,德志喜欢找错别字,竟然还没有发现。说明书写者是个非常谨慎的人。
前面有个岔路口,从那里有一条小路向上缓缓地延伸,再往前走,就是几道急弯,比较陡,喝酒喝高的人,走到这里需要特别小心,否则,就容易下到坡底下去。
过了几道急弯和陡坡,车终于走上了坡度较小的地方,路是水泥路,还比较好走,担心的是下雪天,雪化了,晚上气温低,会结冰,到了那个时候,说不定就会有人会和地面有亲密接触了。
到了山上的三岔口,在一处民房前,刘技术员和余哥站在那里等人,三轮车走到他们面前,来支书说:“走吧,朝前走,到前面去。”
小刘不敢犟,他重新发动摩托车,带着余哥继续朝前走,跟着三轮车,两辆车加起来一共五个轮子,在寂静的山路上走,马达发出的声音在山中回荡。不知道这座山存在多少年了,看那些石头,显然很有些年代了。
车走到不能走的时候,就是最高处的民房,这房子是土墙青瓦,比较高,看起来像是有两层,实际上也是两层,一般来说,第二层不住人,放杂物,德志看着那土墙,还真担心,后来,德志想一想,也弄明白了,土墙的不是承重的,关键还是那些木架,是真正的承重者。
车停下后,德志从车里走出来,余哥从摩托车上下来,从土屋里走出来一个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