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四十 (第5/7页)

三昧】为天台宗四种三昧中“非行非坐三昧”之异称。谓随意之生起即修禅定,而不局限于行、住、坐、卧四威仪。大品般若经称之为觉意三昧,南岳慧思则称之为随自意三昧。即于一切时中、一切事上,随意用观,念起即觉,意起即修三昧。)复何慧昭居士书

接手书,知宿根甚深,现行颇纯,故有种种胜境相现。然今人多半是要体面,凭空造楼阁,有一分半分,便说有百千万分,如某居士录,其境界皆是手笔所做,不是心地所做。

接到你的信,知道你过去的善根很深,现在的修行也很精纯,所以有种种殊胜的境相现前。然而现在的人多数好面子讲体面,凭空造楼阁,有一分半分功夫,便说有百千万分。如某居士所作的笔录,他说的境界都是用手笔所写的,不是心地修行所成就的。

汝固不妄,诚恐或有此习气,则其过不小。佛以妄语列于根本五戒者,正为防此弊也。若或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乃妄语之流类,若凭空造楼阁,妄说胜境界,即犯大妄语戒,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

你当然不会妄语,但恐怕你或许也有这种习气,那么过失就不小。佛将“妄语”列于根本五戒,正是为了防此弊病啊。看到说看不到,看不到说看到,这属于通常的妄语。如果凭空造楼阁,妄说胜境界,就犯了大妄语戒,乃至没有得到说已经得到,没有证果说已经证果,这个罪业比杀、盗、淫严重百千万亿倍。

其人若不力忏,一气不来,即堕阿鼻地狱,以其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也。汝切须慎重,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亦不可说九厘九,过说亦罪过。少说亦不可。

如果这个人不下大力气去忏悔,一口气上不来(死后),即刻堕入阿鼻地狱中,这是因为大妄语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的缘故。你切记要慎重,所见到的境界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也不可说九厘九,说多一点是罪过。说少了也不可以。

何以故,以知识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为断耳。此种境界,向知识说,为证明邪正是非,则无过,若不为证明,唯欲自炫,亦有过。若向一切人说则有过,除求知识证明外,俱说不得。说之则以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关,而台教中屡言之。

为什么呢?因为善知识没有得到他心通的道眼,所以只能根据你所说的话去论断。这种境界向善知识说,来证明(境界的)邪正是非,就没有过失。若不是为了证明,只想自我炫耀,就有过失。若向一切人说自己的境界就有过失。除了求善知识证明之外都说不得,说了以后便永远不能再得这种殊胜的境界。这是修行人的第一大关,天台教中多次说明这一点。

所以近来修行者,多多着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胜境,一生贪着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

所以近来修行的人,很多都着魔发狂,这都是因为用躁妄心,来期盼得到殊胜境界。不要说他的境界是魔境界,就算他的境界确实是殊胜的境界,一旦生起贪着欢喜的心,也就只受损不受益了,更何况他的境界未必的确是胜境啊。

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着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既不生欢喜贪着,又不生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转,即能上进故。此语不常对人说,因汝有此种事,固不得不说也。

假如这个人有涵养,没有躁妄心,没有贪着心,看到一些境界,就好像没看到一样,既不生欢喜贪着心,又不生恐怖惊疑的念头。不要说胜境现前有利益,即便是魔境现前也有利益。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被魔所转,修行就能上进。这些话我不常对人说,因为你遇到了这种情况,才不得不说。

汝最初礼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