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 (第1/5页)

阎锡山大力提倡所谓“平民经济”。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日益凋敝,物资奇缺,物价飞涨,山西也不例外。1947年4月下旬,小麦每石售价法币20万元左右,到了5月下旬,价格就暴涨到75万元,距离太原60里的榆次,价格已达80余万元,阎锡山曾下令无论如何要将粮价控制在每石60万元以下,一再强调“食粮是本省出产,不受省外粮价的影响,不应比省外高”。但仍然无济于事。至于其他商品的价格,暴涨速度更在粮价之上。

物价暴涨,人心惶惶,一片混乱,阎深感长此下去“必致由经济恐慌至经济暴动,……甚至涉及政治军事”。 “到某种程度……我们就即须崩溃,经济崩溃之后,不只是平民的生活无法维持,即社会的秩序也要紊乱,一切人力物力均不能在秩序中表现效用,前途则不堪设想”。

因此,阎于5月17日指示各部门要积极行动,尽快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山西省经济管理局及太原市政府立即召集商会、各同业公会、各街长举行会议。会议认为,必须管制物价,首先管制生活必要品。阎锡山认为可行,并提出了稳定经济的四项原则:简化生活、保护生活、分配工作、配购产品。在生活必需品的管制方面,决定严格实行食粮、布匹、食盐、煤炭这四种生活最基本必需品的归口经营,以控制物价暴涨。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二、巩固统治(16)

此后物价暴涨的状况曾在短时期内有所控制,不过远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发展生产,丰富物资,而当时阎锡山正忙于对付共产党,其统治区也处于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之中,地区窄小,生产日益萧条。同时山西省通往外地的陆路交通已断绝,外部物资仅靠空运输入,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经济恐慌始终存在。

阎锡山说:“目前经济上,可以说有三种病态:(一)是通货膨胀,物价高涨;(二)由于投机倒把,致物价形成暴涨;(三)人心恐慌,怕物价再涨了,自己吃亏,争先购买,使物价更行波动。此三者,通货膨胀等于一盆大火,投机倒把等于火上加了油,人心恐慌等于再加了一个鼓风机,越使得经济无法治理。”“至于通货膨胀,不是一省的力量能解决的问题”。

在此情势下,为了安定人心,阎锡山提出了“平民经济”的口号。他认为享受不均是社会不安的病因,医治之法,只有从“均”与“安”着手,要做到“均”与“安”,就必须实行“平民经济”。他说:“怎样能消除饥饿,只有实行平民经济。……平民经济,就是无论贵贱贫富一样生活,有钱有势的,也不许吃的特别好,没钱没势的也不会吃的坏。贫富一样,贵贱一样,人人有工作,人人有生活,这就叫平民经济。”

这个政策一经提出,就立即付诸实施,迅速建立机构,一个是指导机构,叫做“平民经济办事处”,附属于山西省经济管理局,另一个是执行机构,叫做“太原市平民经济执行委员会”。“太原市平民经济执行委员会”设有主任委员一人,由太原市市长白志沂兼任,有委员18人,其成分包括市民、商人、工人、农民等,委员名誉上由选举产生,实际上都是内部指定的。

关于“平民经济”的实施办法,主要是围绕阎锡山提出的四项原则进行的。在简化生活方面,阎提出:“简化生活的意义,就是要节约消费使人人生活平等。……如何简化呢?就是生活必需品按人分配。生活必需品就是食粮(包括面、油)、布匹(包括花纱)、食盐、煤炭四种。” 在保护生活方面规定:“需要公家来管制产物,合理分配,保护人民的生活。” 在分配工作方面,阎许愿说:“要保护生活,就要给没有工作的人分配工作。……可以按社会上的各种需要,给大家尽量的分配工作,要做到人人有工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