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 (第1/5页)

东的山地收容整理,并与八路军联络。日军如直攻太原,则从敌侧后予以袭击。日军如向南进攻,则沿同蒲路东侧山地逐步撤向太谷、平遥。忻口方面的部队,除派一小部守北郊既设阵地作守城的警戒部队外(必要时撤过汾河以西),其余皆撤过汾河,占领汾河以西的高山地区,监视敌人,进行整顿,必要时则侧击敌人。这样,东北两方面的撤退部队,既可休整又可牵制敌人攻击太原城,城内部队也可为城外部队的支援,相互策应。黄的上述意见,得到孙连仲、卫立煌的赞同,而晋绥军将领则对阎的计划不敢表示异议。阎锡山与黄绍竑各持己见,相持不下,会议开到深夜1点多钟仍无结果。最后阎锡山说:“军队已经行动了,要改变也无从改变了”。原来阎锡山在会前已给各部队总司令下达了命令。当夜,阎锡山率赵戴文等匆匆离开太原,沿晋西公路退往交城。

一、整军抗战(42)

阎锡山虽然最后敲定了固守太原的战略方针,但黄绍竑、卫立煌均不赞成,而且阎锡山临阵先退,更引起黄、卫二人的不满,加之,日军紧追不舍,立足不易,他们并未按阎锡山的计划行事。从晋北撤下来的中央军各部至太原时,均未进入既定的防守阵地,而是绕城南撤。晋东方面预定防守太原城东的部队,因日军已逼近太原,有的未能及时撤回,有的虽已撤回却无斗志,与敌一触即向南撤。实际上依城野战的部队,只有晋军王靖国、陈长捷部在北郊一线防守;郭宗汾第71师及独立第7、第8两个旅,在城西一带布防。

傅作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硬着头皮承担起守卫太原的重任的。但他并未因军情恶变而有所动摇,而是抱着誓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部署城防。他将所辖1万余兵力(战斗员约6000余)部署在三道防线上,第一道在城外,第二道以城墙为屏障,第三道左翼在三桥街一带。另以第35军副军长曾延毅为*司令。其城防部署为:北城,第218旅董其武部;东城,第211旅孙兰峰部及第73师;南城,第213旅杨维垣部;西城,因背临汾河,仅以新编独立第1旅陈庆华部守备。炮兵分布在全城的各个炮兵阵地。城厢前进阵地:北关兵工厂由第218旅之第420团团长李思温带两个营防守;东北城外黄国梁坟地,由第211旅之第419团的张惠源营防守;东南城外郝庄、双塔寺阵地,由第211旅之韩春富营防守;南城、西城外,由担任城防的杨维垣、陈庆华两旅,分别在太原火车站和汾河东岸派出警戒部队;第35军的骑兵连,则在汾河西岸,担任游动巡逻。其余部队编为总预备队,由傅作义亲自掌握,以便随时支援第一线作战。

一切部署就绪,11月4日,傅作义集合部队作战前动员说:“我们奉阎长官的命令守太原城”,表示要与城共存亡。

当天下午,卫立煌从忻口撤到太原,会晤傅作义。鉴于当时形势,卫认为依城野战,已不可能,只剩太原孤军守城,徒耗实力,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建议傅改变计划,一同南下。傅作义虽同意卫的意见,但是,迫于情势,仍坚持据守太原,并表示:“守土抗战,军人有责。野战军在太原当然要守;野战军走了,太原还是要守。” 至于后果,则考虑不了那么多了。在送卫出城后,傅下令封城,准备与敌决战。

11月5日,日军以装甲车部队猛攻青龙镇,刚转进至阵地的第54师受敌机轰炸,立足未稳,即退至阳曲湾。日军尾随而至,霎时阳曲湾亦形混乱,各部队分向南、向西撤退。西线守军闻讯后也即向南撤走。晋东方面之敌已迫近太原东南车站、双塔寺、大营盘,对太原城形成南北合围之势。

这样,太原东、北、西三面依城野战的部队已无一兵一卒。阎锡山的依城野战作战计划便成了一纸空文,形成了傅作义孤守应战的局面。

日军迫近城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