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 (第1/3页)
“贺爱卿对朕的改制方案有什么意见?这一次你有没有上奏折反对?”
“微臣这一次没有上奏折!不过,微臣对皇上改制确实有点想法!”
“说吧!”
贺逢圣望了眼我的脸色才继续道:“微臣以为皇上骤然改制,让百官难以接受!”
我有些不爽的打断道:“也就是那些抱着四书五经不放的人接受不了吧,难道会几句之乎者也就高人一等了?‘民为重,君为轻’这句话听过吧,连朕也要把百姓放在前面,何况是官员!”
贺逢圣躬身道:“是,是!”
我见他没话,顿了顿道:“你继续讲下去吧!”
“是!”贺逢圣理了下思绪接着说道:“微臣以为,皇上重格物是有道理的。宋大人推广的番薯,玉米对陕西救灾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徐光启老大人,宋大人,毕大人都是科举出身,他们在格物致知上乃是翘楚,可见读书人中也有合乎皇上心意的人才。因此皇上也可以从举人,进士里挑选有才艺之人进研究院授予官职,既能组建研究院,也能塞百官之口。”
“你的意思是朕不应该改制?”
贺逢圣躬身道:“微臣不敢!”
我摇头笑了笑问道:“敢问贺爱卿,你的同窗里有多少人懂得种地,知道怎样纺织的?”
贺逢圣迟疑了一下才道:“回皇上,没有!”
“有人知道制作水车吗?”
“没有!”
“懂得历法吗?”
“也……没有!”
“就这样,你还要朕在进士举人里边找格物致知的人才?!有朕这个伯乐也没有千里马啊,朕知道,这不能怪你们,你们自束读书伊始,学的就是四书五经,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这些,同时也没有人教你们。这就是为什么朕要设立天工学院,没有人教,你们又怎么会呢!”
贺逢圣低着个头,额头上已有些汗粒。
我继续道:“格物致知不是每个人都学得会,个人的性情不同,学的结果也就不同。如果朕调人去钦天监学习历法,不是每一个进士出身的人就学得会掌握得好。有些人看着数字就头痛,有的人天生的喜爱数学,对诗词却是头疼得紧。只有从全天下刷选,朕才能将天下的科学精英搜揽回来。大明能出徐光启,宋应星,毕懋康,孙应元,徐霞客这些人,也是万幸。不是每一个朝代都有这么顶尖的科学家能通过科考,更多的是淹没在史海里默默无名。正是因为崇祯朝有了他们,朕更要抓住机会,培养出一批批的技术人才,使大明技术力量源源不断!你们不要把天工学院想得如何差劲,能进去的绝非一般学生,进研究院的更不同凡响,难度丝毫不比科考差。天工学院只是一个分水岭,你们科考的是从政,天工学院的是搞技术,朕给予官职并不为过,他们的功劳是完全可以跟官职相称!”
贺逢圣给我说得面上窘,忙谢罪道:“微臣见识短浅,请皇上恕罪!”
我知道贺逢圣已经给我说得信念动摇,再给他些时间,相信他会想明白的。在不久,我还会有别的措施,应该适当的让贺逢圣有些准备。
“现在也不说罪不罪的,回过头来,朕再跟你说说科考的事情!诚如百官所言,满腹经纶的学子大多能明善恶,辨是非,德行操守也俱佳,这些朕知道!”
贺逢圣点点头:“皇上所言极是,听圣人之教化,才能懂何为之礼!”
“朕并不反对科考,选拔官员科考是肯定的,学而优则仕,天经地义!但贺爱卿有没有看到那些落第的秀才,那些连秀才都考不上的童生呢?”
“这……”贺逢圣没有想到我会话锋一转讲到这个问题,顿时哑口无言。
“能中进士的三年也不过三百人,那一代人按六十年计算也只有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