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 (第1/2页)
红楼医事幽微
《红楼梦》这部文学巨着,犹如一幅细腻的古代生活画卷,其中所涉及的医学知识,亦是其丰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曹雪芹对医学的精通,使得书中的医理、病症、诊疗等情节宛如真实的医学案例,令人惊叹不已。
在那雕梁画栋的贾府之中,疾病时常如阴影般笼罩。且看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身形娇弱如扶风之柳。她的病症,在书中有着极为细致的描述。时常咳嗽,咯痰带血,每至春秋换季,病情便会加重。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或许是肺结核之类的病症。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肺结核乃是难治之症,被称为“肺痨”。曹雪芹笔下的黛玉,面色苍白,午后潮热,夜间盗汗,这些都是肺痨的典型症状。
当黛玉病情加重时,贾府赶忙请来了太医。那太医身着官服,神情凝重地步入黛玉房中。他先是仔细地观察黛玉的面色、舌苔,只见黛玉面色苍白如纸,毫无血色,舌苔薄白且微微泛红。随后,太医轻轻搭起黛玉的手腕,开始把脉。他双目微闭,神情专注,手指轻按寸关尺三部,静心感受脉象的细微变化。良久,太医缓缓睁开双眼,说道:“林姑娘这脉,细数而无力,乃是阴虚之象。肺阴亏虚,久咳伤络,才致使咯痰带血。且肝气郁结,情志不舒,也加重了病情。”一旁的紫鹃焦急地问道:“太医,可有良方?”太医捻须沉思片刻,道:“需以滋阴润肺、止咳化痰之药调理,可先用沙参、麦冬、玉竹、百合等药材熬制汤药,日服两次,再配以人参养荣丸,慢慢调养气血。然林姑娘这病,需得放宽心境,不可过于忧虑,方能有所好转。”说罢,太医便提笔开方,随后告退。
宝玉亦是多病之人,他的病症多与情志有关。在贾府这一复杂的大家庭中,宝玉虽备受宠爱,却也承受着诸多压力。他曾因紫鹃的一句戏言,便失魂落魄,发起呆病来。这一病症,看似是因情感上的冲击所致,实则也与他长期处于敏感、焦虑的精神状态有关。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不舒可导致气机紊乱,进而引发各种身体不适。宝玉的呆病,表现为神思恍惚、言语错乱,贾府上下为此心急如焚。请医问药,诸多大夫前来诊治。有一位大夫在为宝玉诊治时,同样先进行了望诊,见宝玉目光呆滞,眼神游离,面色略显青黄。接着把脉,脉象弦滑而数,大夫皱着眉头说道:“宝二爷这是情志所伤,惊气扰心,致使痰迷心窍。需先以豁痰开窍之药,再加以疏肝理气之方,方可使神明归位。”然而,所开之药虽多,却难以立时见效。这一情节,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医学在情志疾病方面的局限,也反映出贾府众人在面对宝玉病症时的慌乱与无措。
王熙凤的崩漏之症,亦是书中一大医学情节。王熙凤平日里精明能干,操持着贾府的大小事务,然长期的劳累与心力交瘁,使得她的身体逐渐亏空。崩漏之症,即妇女在非经期出现大量的阴道出血,或月经周期紊乱、出血不止。这一病症在中医看来,乃是气血失调、肝肾不足所致。当王熙凤患病后,请来的太医仔细地为她进行了诊断。太医先查看了她的面色,只见其面色萎黄,毫无光泽,眼眶深陷,尽显疲惫之态。又诊了脉象,脉象沉细而弱,如丝线一般。太医摇头叹息道:“琏二奶奶这病,乃是长期劳损,气血大亏,肝肾之精耗损严重。如今这崩漏之症,需大补气血,固摄冲任。可用阿胶、艾叶、熟地、当归等药材,制成膏方,慢慢调养。然府中事务繁杂,若琏二奶奶仍不能安心休养,这病恐难痊愈。”王熙凤在患病期间,虽面色萎黄,身体虚弱,仍要强撑着处理府中事务。她的病症,不仅影响了她自身的健康与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贾府的管理与运转。因为她的病倒,贾府中一些原本被压制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府中的秩序也开始出现混乱。
而书中的大夫们,亦是形形色色。有那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太医,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