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 (第2/5页)

西侧,紧挨着老街码头。

梅溪老镇因码头而兴,民国时孙家就在梅溪镇建有一处纱厂,纱厂在老街码头边建有仓库堆场以供棉纱进出。这处仓库与安澜寺以及孙家的一处宅院,就成为老街上最大的三处建筑。

梅溪老街,是老镇的中心,是石板街,但跟常人印象里那宽敞到能容几辆马车并行的石板街不同,梅溪老街实际非常狭窄,仅能供一辆小轿车出入,以往也主要是用马车或人力车拖运货物。

梅溪大桥建成,梅溪镇区发展的重点移到下梅公路两侧,窝在里侧,不能让卡车通行的老街码头以及码头边的仓库自然也就废弃不用了。

从实用性来说,这么狭窄的梅溪老街没有保留的必要,但这一片民国建筑保留完好,安澜寺又是市级文保建筑,拆除很可惜,但是想要一次的改造好,没有几千万做不下,梅溪镇暂时还没有这个财力。今年拨了一些钱,但也只能让老街的建筑境况不再恶化。

沈淮点点头,说道,“梅溪老街的改造消息也公开了,所以也谈不上内幕消息,只是没有人能知道我的决心有多大,也就不会知道这一片区域的价值到底会上升多少。老纱厂码头虽然废弃不用多年了,又是民国时的老旧建筑,镇上统一规划不能推翻重建,改造成本又太高,但沿河路建成、老河码头改成休闲广场、老街改造、南片的洋楼区建成之后,这个老纱厂仓库的价值就会彻底的体现出来。看上去很远,实际也就这一两年的事情……”

陈丹点点头,在沈淮过来之前,梅溪镇在镇区建设上每年投资也就几百万的样子,但今年,新梅新村最先动工,与货运码头配套的梅鹤公路由梅钢独立建设,渚溪路桥工程最快也要在八月份就动工,渚溪路北侧的棚户区将同时进行拆迁,梅溪老街也将进行初步的改造,建设投资额今年很可能达到一个亿,这是陈丹在此之前想不都敢想的事情。

而整个唐闸区今年在市政建设的投入,也就一个亿稍多点。

经济腾飞,会带来商业活跃度的大幅上升,陈丹经营渚溪酒店,对这个有着最直观的体会。

以前何月莲承包经营接待站时,每个月能有八九万不到十万的营业额,这在周边乡镇的接待站酒店已经是独竖一帜,但到今年初,渚溪酒店的月营业额就已经翻倍,之后又持续增涨,到这个月底,陈丹估计渚溪酒店这个月的营业额差不多能有三十万。

我的qt房间开通了!<em>更俗</em>官方qt房间号<em>(9167)</em>

第一百九十七章 周裕的梦

也许在整个东华市,潘石贵的死不会掀起什么波澜来,但对梅溪镇很多人的触动很深。包括杜贵昨夜到霞浦县公安局投案自首的消息传过来,叫梅溪镇上午就议论不休。

原计划是由何清社上午到区里汇报渚溪路桥工程立项的情况,不过区委书记杨玉权上午打电话过来,要沈淮一起到区里汇报昨天商户聚集冲击镇政府的情况。

沈淮与何清社赶到杨玉权办公室汇报时,潘石华也在场。

从潘石华的脸上看不到一点异常,他在听到何清社介绍完渚溪路桥工程的前期筹备情况,还满脸笑着称赞:“我们的干部就应该像梅溪镇这样,要多动脑子、要多想创新的点子去搞基础建设。唐闸区这两年来发展有些慢了,今年的指标也基本上要靠梅溪镇来拉动,我作为负责经济工作的区长,很惭愧啊!”

沈淮不动声色,心里也暗暗惊叹,这年头不看这些高高在上的官员干部,也许专业水平很差劲,但心理素质之强还真不是普通人能比;看潘石华的脸,也不像昨夜没睡好的样子,差点叫他都相信潘石贵的死真跟潘石华无关……

整个谈话过程,杨玉权话都很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