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2/4页)

水水,沟沟岔岔,他哪能顾得过来?哪有空闲总往枫泉跑?

冯尽雄突然觉察到有些不对劲儿,乡邻乡亲和老亲古邻在背地里嘀咕什么事情,都有意回避着他,指指点点地好象怕他知道。一打听,原来这个事儿和张若愚有关,乡亲们知道冯尽雄认识张若愚,和他有来往,便有意背着他,不让他知道。

原来,让乡亲们怨声载道的,是张若愚正在全县推行的“赶着黄牛奔小康”工程。

当时,急于建功立业的张若愚得到了一个消息,国家和省里制定了扶持政策,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县委召开了几次常委会,研究如何搭上这班车,挤进国家重点扶持的特色农业县行列,并以此为突破口,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让老百姓脱贫致富,过上富足的日子。县委常委会最后决定,选择养牛这个突破口,争取建设成为养牛大县,列入“国家队”,进入国家扶持的“十大养牛示范基地”,把滴水县建设成为“牛都”。目标是两年内存栏牛发展到四十万头,年出栏超过十万头,一头牛踩出一条致富路,一头牛牵出一户万元户。大政方针定下来后,县里分成两拨人马下到各乡镇村屯,发动群众养牛致富。但是,养牛致富却出现了“一头热”的情况,干部们喊着撵着要“大干快上”急于求成,老百姓却冷眼旁观,没有多少热乎劲儿。那些年,老百姓实在是被折腾怕了。上边号召养草狸獭,说的天花乱坠,国外有钱人视其皮毛为珍宝,一只能换多少美元,结果,不少家借钱筹款买回草狸崽獭,养大后却卖不出去,继续养又养不起,只好放到山上去了;上边要求种人参,宣传人参卖到国外和金子价格差不了多少,不少农户心动了,一轰而上,巴望天上掉馅饼,结果人参丰收了,国外的订单却遥遥无期,农民只好想法子内销,价格还没有罗卜贵……忽悠来忽悠去,把老百姓的心忽悠凉了。折腾来折腾去,把家家户户的家底折腾空了。所以,老百姓被忽悠折腾怕了,心里有了准主意,干部即使说出龙叫来,他们也不信,不拿血汗钱打水漂儿。对“赶着黄牛奔小康”,乡里的农民更不相信。因为,山里人家祖祖辈辈养驴养羊,很少养牛。山里路崎岖难走,牛体大笨重,行走不方便,又缺少秸杆饲料喂养,不适合大批量饲养。可是,到省里、北京做争取工作的人马捷报频传,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先是上面对滴水县发展特色农业,带领农民致富的思路很感兴趣,决定给予资金上的支持,紧接着,又要派人前来考察养牛项目,实地决定政策扶持力度。张若愚一看,“赶着黄牛奔小康”墙里开花墙外红,翻毛棉袄外面热,要把这个致富项目落到实处,不强力推进达不到预期目标,于是下了死命令,各级领导干部包村包户,落实责任制,务求取得进展。于是,干部们“刷墙壁,写标语,立标牌”,大张旗鼓,轰轰烈烈地忙活开了,一场“逼老百姓致富”的活动展开了。但是,因为抵触情绪严重,住在深山老林子里的农家公开唱起了反调,和包村包户干部唱起了对台戏。滴水县“赶着黄牛奔小康”的致富新路已经引起了上边的关注,省里对他们的做法很感兴趣,要加以总结后在全省推广,有的省领导兴奋地预测,如果全国近两千个县都“赶着黄牛奔小康”,每个县养牛数量能达到滴水县的三分之一,全国存栏牛的数量就可以达到三亿头,届时将超过养牛大国印度雄居世界第一。出栏牛将达到一千万头左右,牛肉产量超过千万吨,可以赶超美国!发展潜力巨大,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令人振奋。省里一位主要领导通知市里,要亲自带队到滴水县调研考察,解剖这里的麻雀,树立这个典型,以点带面。县里得到省领导要亲临视察的消息后,立即进行了部署安排,力求给省领导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争取得到省里在资金、政策上给予特殊支持。省领导视察的路线确定了。接到任务后,全县上下总动员,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为了解决本县牛的数量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