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 (第2/4页)

赵斌一愣,双眼中出现迷茫的神色,在内心中反问着自己。安逸一点也不着急,目光平淡的看着赵斌,等着他来回答。

他这一问只是随口一问,或许还有着其他心思,但连他自己也不甚明了。只是隐隐察觉到,这一点与其是问赵斌,不如说是在问自己。

问自己,为何不辞孤独,一直在这漫长的修道路上,始终坚持着。

但他,却找不到答案,所以才问赵斌。

不知过了多久,赵斌脸上的迷茫终于有所消散,渐渐的,双眼开始明亮。他抬头看着安逸,神色间,一片清明。

“回禀师父,弟子以为,孔圣之学虽是入世正道,其言平易近情,可供为人楷模,人人如此,天下暂可太平,但却非永久常治之道。然出世之妙义,还在老君《道德经》内,人人习之,则万年常治,永无乱事。此中至理,正是我辈所应服膺。弟子虽则年幼,但也知天地之内,天地之外,只有这一个道。此道之外再无他道,此道之内也无他道。长生之道、救世之道,也只在这个内。天不生我赵斌则已,既生了弟子,弟子誓要把世界众生,一起引入大道!”

安逸表情一僵,万没想到,赵斌竟是这般回答。

把众生世界引入大道,何其艰难?莫说他,就连老君、佛祖都没有那个能力,更何况区区一个赵斌?

不过想到他乃是神仙下凡,而此时有未接触修道,有此等志愿也理所应当。

但可惜,却不是自己所追求的……

安逸悄然一叹,淡淡的扫了赵斌一眼,摆手道:“也罢,既然你有此等志向,为师也不会说什么。但你既然决定先侍奉母亲……”

“道长莫听小儿胡说。”老太太忽然在此时打断道:“小儿既已拜道长为师,就断然没有反悔之理。先前愚妇不明实务,贻误小儿,才导致他现在这般,立志坚定,行事却拖沓。但如今愚妇已经明悟,怎会再耽搁他的前程。小儿在仙师身边,一定比在愚妇身边更好,愚妇也万分放心。是以便替小儿决定,由他随着道长修行,即日便可启程。此言既出,此心无违。休说二十年,即使五六十年,七八十年,若小儿修持不力,学道无成,即是大不孝的逆子,纵令回来,誓不相见!”

“娘——”一声肝肠寸断,赵斌跪在老太太膝前,抱膝痛哭。(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四章 用剑的神仙有很多

最终赵斌还是听了母亲的劝告,在求过安逸,多在家蹉跎了几日后,跟着安逸离开。安逸怕老太太出什么意外,留下一大笔银钱,并帮着雇了几个丫鬟,以及几颗施展了“撒豆成兵”的黄豆,已做不时之需。

赵斌即使万分不舍,但心中向道之念坚定,又加之安逸安排的妥当,所以泪别老母,跟着安逸踏上了形成。

一开始的几天,他心情确实不好,一路上两人沉沉闷闷,只在吃饭时偶有交谈。但随着路途渐远,赵斌业已缓过来,不禁拉着安逸疑问,道:“师父,我们这是要去哪里?”

这时他们早已经离了临安府,更逐渐偏离了官道,四周一片群山环绕,赵斌连身处何地都不自知,又见安逸始终脚下不听,才不禁问了出来。

安逸抬头望天,一时间没有答话。

原本按他的意思,就是在深山之中修行,争取早日补全天地而已。但不知为何,自从过了那夜之后,他却没了那种急迫的心思。

现在他的修行,可以说是到了一个关键之处,停留在“凡”与“仙”的中间,不上不下。只要他能够把日月山川补足,就能够一举超脱凡胎。但不知为何,他现在却并不着急了。

淡淡的看了一眼四周景色,安逸洒然一笑,道:“你我先去大理,然后绕道吐蕃、西辽,去往西夏。到了西夏,再途径金国,最后在回来南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