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管闲事的王楸 (第1/2页)

有句话叫无巧不成书,王楸不是要面临晋级,要去参加基层工作,被派去支农了吗,这一次,上面偏偏就派了他去某省,为什么派的这么远,其实原因也简单,那就是某省很多地方不老实,在全国都在主张集体工作的情况下,那里很多地方依然选择了保留大队之名,不行大队之实,实际上就是实行三自一包,就是名义上大家还是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形式进行组织,实际上执行的却是乡镇——村——家庭的模式,换句话说,他们偷偷的把地分了,然后自负盈亏进行耕种。(猜到是哪的,自己知道就行,要不又要有人说我地域黑了) 去年上面派出了几十个调查组和督导组,才算是把这股歪风邪气整顿过来,最起码,现在这就是歪风邪气。整顿过来了,就得派人去监督一下,看看是不是又恢复原状了,派的人就成了这些反对三自一包的,有下基层需要的人,王楸就是其中之一。很正常的事啊,怎么说无巧不成书呢。王楸来的这个大队,有一家人家姓孙,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孙大民,老二叫孙二民,王楸再突然联想到了孙卫东原来貌似是叫孙三民,不知道是不是一个人。 所以闲的没事干的王楸专门找人打听一圈,果然,孙家有个老三叫孙三民,45年被人家拐走了,也不知道是死是活,要是活着的话,现在也应该三十二了。然后王楸又仔细看了看孙大民和他爹的面相,尤其是又仔细观察了一下孙大民的儿子,发现他们和孙卫东父子真的有几分相似,再联想到孙卫东1932年生人,虚上一岁,正好三十二,然后他又问了一下生日,果然一模一样。 终于这天王楸闲的没事干,拿了半瓶散酒,一条肉,一斤米,直接登了孙家大门,说起来,王楸在这里日子可不好过,主要就是有的时候语言不通,他老家更靠南,而这里的人又不会说普通话,听起来那叫一个费劲,但是村里有几个例外,那就是学生,虽然说现在很多学校都是方言授课,但是上到初中,普通话普及率就很高了,孙大民的儿子就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初中生。 45年,由于孙卫东的逃跑,导致了孙大民的换亲计划没能成型,只能放弃原定计划,转而被迫接受了地主安排的一门亲事,这可不是地主仁慈或者什么的,而是孙家作为他家的长工,早点结婚,早点生孩子,好继续给他家做工啊。虽然这个姑娘反应有些迟钝,但是身体很好,一点不耽误干活,而且转年,47年就得了一个大小子。前文说了,孙家虽然穷的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但是人家是有皇位要继承的,孙大民作为太子,就可以卖掉弟弟换太子妃,这个孩子作为太孙,那能享受的资源自然也少不到哪去。 而且后来分地的时候,由于孙家确实是穷,家里还有一个脑子不怎么正常的媳妇,还有一个被拐跑了的儿子,所以被划到了特困户一档。按理说分地上面的政策是公平,在考虑多方面条件之后,尽量做到公平,但是到了基层执行的的时候却变成了平均,就是富得少分,穷的多分。孙家由于特困户,所以分地的时候分到了一头牛,这种大牲口,然后成立初级社的时候,孙家就用这头牛做了股,每年都可以分到更多的钱和粮食,到了成立高级社的时候,孙家居然一跃成为了村里的富户。 有钱,在家里又受宠,成绩勉强过得去的孙大民的儿子居然成了村里唯一的初中生。虽然他才上初一,但是也是村里唯一能和王楸勉强对话的人。这天是镇上中学休息,这孩子也就回家了,王楸就是打着感谢这个孩子的旗号,去孙家打听孙卫东的消息。 这也就没有什么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了,通过孩子的翻译,王楸已经勉强和孙家人聊一会了,很快就说到了孙卫东头上,“叔,我听说,你们家原来有个叫孙三民的孩子,被人拐了,是怎么回事。” “这事说起来可就远了,45年的时候,都给他说好亲了,结果不知道被哪里的王八蛋给拐走了,这都过去小二十年了,也不知道这孩子还在不在,过得怎么样,兵荒马乱的我就怕他被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