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回 两门神差距日显 凌烟阁功臣排名 (第1/3页)

在唐朝的天下稳定之后,秦叔宝和尉迟恭的差距却越拉越大。尉迟恭外放则为都督,回朝则出将入相。他不仅敢对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宰相级大臣出言不逊,还敢暴打王爷李道宗,甚至脾气一上来,他连李世民的面子都不给。而李世民不仅不动他,还要把女儿嫁给他。但是秦叔宝,却早早地就告病回家,过起了深居简出的生活。

秦叔宝真的病了吗?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长年征战在外,受创数十次,流血数升,怎么可能对身体没有伤害!这话确实如此。但是,尉迟恭受创并不见得比他少,但是在老年仍然能出兵收拾突厥。人和人的体质不一样,不能用尉迟恭的标准来要求秦叔宝。但至少,他的病是值得怀疑的。天下第一的猛将,真的就会被长期的病痛击倒,进而卧床不出12年呢?

很有可能,是秦叔宝被玄武门之变吓到了。

秦叔宝虽然是李世民的部将,但是就如同关羽“降汉不降曹”的说法一样,秦叔宝的效忠对象是整个唐王朝,而非李世民个人,对一些非秦王指挥的战斗,他也积极参与。在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互相争斗的时候,秦叔宝始终置身事外,甚至玄武门之变爆发时,也未能在史书上发现秦叔宝帮助李世民的记载。秦叔宝当时即使是去了,也没有参与到几个核心事件中。按道理来讲,按照秦叔宝当时的地位和他与李世民之间的关系,李世民是不可能不让他参与“宣武门之变”,唯一的可能就是秦叔宝是不认同李世民诛杀自己亲兄弟的行为的。虽然他没有向李渊告密,可也一定向李世民表明了自己不想直接参加到这次行动的想法。李世民考虑了他的意见后,便安排秦叔宝在外面接应等外围任务,没有让他直接进入玄武门。

这对于李世民个人来说,是一种感情上的伤害。

相比起来,尉迟恭和李世民则是个人之间的交情。从虎牢关前两人的并辔而行,到尉迟恭在和李元吉对练时将对方的武器折断,都能看出他对李世民个人的效忠。当李元吉准备出兵,征调尉迟恭时,他的第一个反应是对方要害自己,然后赶紧劝李世民动手。玄武门之变时,他先有斩杀李元吉的大功,后又有逼宫李渊的功劳。很显然,尉迟恭对于李世民的忠心,是超过他对唐王朝的,李世民对他的礼遇,是对他忠心的回报。

说起来,李世民也是器重秦叔宝的,在自己登基后,册封他为左武卫大将军。但是,秦叔宝能够懂得在玄武门之变时明哲保身,又岂能不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为了避免日后遭到猜忌,他只能时刻小心谨慎,不能在朝堂上表现得过于抢眼。后来,秦叔宝旧伤复发,于是他便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卧床不起。李世民得知后,连忙派人去请最好的名医给秦叔宝医治。每当小国给大唐进贡,李世民也总是会将一些名贵药材送至秦叔宝的府中。

对于李世民的种种表现,秦叔宝自然是感激的,但是他也明白,自己始终不算是李世民的“嫡系”,如果回到朝堂遭人构陷,或者与人结怨,李世民未必能保住自己。与其这样,倒不如病下去来得安全。否则,即使自己能打能斗,但是子孙怎么办?因此,每当医生将药送过来的时候,秦叔宝总是先谢恩,然后乘人不备偷偷将药倒掉,好让自己可以长期卧床。

秦叔宝的儿子秦怀道是一个老实人,起先并不明白父亲为何会这样做。但是,秦叔宝却让他不要声张。直到自己临终前,他才将自己的良苦用心告诉了秦怀道,并希望儿子能按照自己的方式,低调地生存下去。

公元613年,秦叔宝因病离世。李世民听说后表现得悲痛不已,命人为秦叔宝修建石像,并且亲自为秦叔宝撰写墓表,将其尸身安葬昭陵,将其画像放入凌烟阁。

至于秦叔宝的儿子秦怀道,他还真是遵循父亲的教导,一直低调生活。虽然在秦叔宝去世后,他在京城当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