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回 济南城十大树王 千百年历史沧桑 (第2/3页)
贵,保护价值高。1954年由院外移至院内树池,当时主干枯残,后又从树墩处萌生幼枝,老树新干,枝繁叶茂。每年的四五月份,它一树的繁花,成为珍珠泉大院里一大奇观,因为历史久远,生长旺盛,所以被称为“北方海棠之冠”,这也是济南千年古树中唯一的一棵海棠树。宋海棠生长在封闭的海棠园里。它丛生的枝条簇拥着向四周发散,树叶茂盛浓密,树冠东西约有8米宽,整个树形如同一个大蘑菇,非常壮观。在海棠树的东侧,立着一个石刻:“宋海棠”,据悉,这是清末民国山东书画名家王墨仙的题字。宋海棠是一株西府海棠,相传为宋代大文学家曾巩亲手所栽。曾巩时任齐州(济南)太守,在珍珠泉畔建有别墅“名士轩”,宋海棠为当年所留。
长清檀抱泉青檀王。长清区万德街道灵岩村,有一棵青檀,树龄约1000年,生长旺盛,树形优美,冠型大,覆盖面积广,树根部包裹一泉,取名为“檀抱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据传说,此泉及古树已有千年历史,泉水清澈甘甜且常年水流不断。?初见这棵青檀,让人最惊讶的是它与泉水的完美结合,大树生于半山腰,树下一眼清泉,虬根盘错分为两侧抱泉而生,青色的树干搭配青石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有1600多年历史的灵岩寺前身就在檀抱泉旁,泉水滋养了一方百姓,后来山洪暴发,把原来的灵岩寺冲了,以后才建到这个地方。古树因泉而生,泉因古树相抱而得名,相依相存。树长在泉眼上,泉给树营养,树又保护着泉。一棵树,因为一眼泉,生生不息;一眼泉,因为一棵树,成为奇观。
,!
莱芜独路村唐板栗王。莱芜区大王庄镇独路村有一棵板栗树,据传说,这棵树唐朝时期就已存在,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因为板栗产量较高,易于管理,可以加工成板栗面,是比较耐储存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历来深受百姓喜爱和爱护。以前每逢年景不好,庄稼欠收,全村人就靠储存的板栗维持生活。所以从古到今留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在独路村板栗树不能杀,只能种。目前,独路村漫山遍野都是板栗树。这棵唐朝板栗是独路村100多株千年板栗树中的“树王”。
平阴洪范池白皮松王。墓地是人们心目中的风水宝地,大量古树名木作为“墓树”得以幸存,尤以松柏居多。平阴县洪范镇镇驻地以北不足两公里的地方,有一处独有罕见的白皮松古树林,因是明朝三代帝王(神宗、光宗、熹宗)之师,大明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于慎行的茔地,故称“于林”。该地是1607年于慎行病故后,万历皇帝为报师恩,在洪范敕建的陵园,总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据明朝史书记载,于林曾经恢宏壮阔,正门外有高大石狮一对,林中有华表两座;甬道两侧有石虎、石羊、石马,翁仲相对;还有,落棺亭、记载政绩文章和人品的石碑10通,以及牌坊两座。落棺亭周围苍松翠柏,尤其林中植有万历皇帝所赐代为守孝的白皮松59棵。遗憾的是,经历多次“破四旧”等历史风潮,于林现在仅存大门等建筑物和40余株白皮松,其他的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白皮松林见证了一段明代“师生之情、君臣之义”,它既是对于阁老(家乡人称谓)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万历皇帝尊师重教、任人唯贤的高度赞扬。正因有这样的明君贤相,才有了“万历中兴”时期的国泰民安。
四门塔侧柏。约1900年树龄,在柳埠街道办柳埠林场四门塔景区。四门塔建于隋朝,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塔,四门塔旁有古柏一株,生有九大主枝,九顶苍秀,人称“九顶松王”。在四门塔建立之前,东晋初年一位姓朗的高僧修建了朗公寺,九顶松的栽植时间要早于朗公寺的建造时间。史书和碑文上记载,九顶松为东汉所栽,公元583年被隋文帝杨坚改郎公寺为神通寺,册封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