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2/4页)

移民人数和淹没实物量之大,在世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史上是少见的。按正常蓄水位175米方案,库区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21个县(市、区),共淹没耕地、果园、林地2万8千公顷淹没区面积占全库区总幅员面积的,移民84万人,考虑到人口自然增长等因素,到2009年工程建成,预计共需动迁113万人。

中国政府对三峡工程移民工作极为重视和关心,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强调指出,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于移民。对移民是否能妥善安置,既关系到三峡工程的成败,又关系到社会安定大局。因此,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生活有保障、经济有发展,是三峡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峡工程移民工作从1985年开始经过8年试点,1993年随着枢纽工程开工而全面展开。实践证明,三峡工程移民工作是成功的。截止2002年7月底,共搬迁安置移民万人,约占全库区规划动迁移民总数113万人的;其中,14万人外迁(重庆市7万人由政府组织外迁安置到长江中下游和沿海经济发达的10个省市,2万人出县安置到本市非库区的有关县市,另有万人自主外迁到国内有关省;湖北省万人安置到本省非库区的有关县市)。累计复建移民住房3122万平方米,其中农村移民住房645万平方米;搬迁、破产、关闭工矿企业1011户,占总数的;并完成了大量的公路、码头、输变电、通讯等专项设施的复建工作。淹没涉及的*、涪陵两座城市的新城区已形成规模并入迁移民,10座县城中的秭归、云阳两座新县城已完成整体搬迁,其它8座县城正在加紧建设,基础设施已具备规模并入迁移民;114个集镇中,107座在建,大部分具备规模,一部分已完成搬迁。三峡工程移民工作正按计划有序地顺利进行。

几年来,通过实践,已形成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实际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工作的方针和原则:

(一) 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改变过去单纯安置性的做法。农村移民以农为本,以开发大农业为基础,通过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形成农工贸一体化的支柱产业,使贫困地区的移民逐步脱贫致富。城市、县城和集镇的搬迁,都考虑了社会发展的因素。以9座将要全淹的县城为例,新县城规模是老县城的—倍,结合基础设施复建配套完善了城市功能。企业搬迁结合技术改造和经济结构调整,对一些发展无前景、产品无市场、污染环境的企业实行关闭、破产,并通过对口支援引进名优企业和名牌产品,调整了库区的产业结构、企业产品、组织和所有制结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分省负责、县为基础”的移民管理体制以及“移民补偿投资切块包干、任务包干”的原则。这一管理体制和切块包干原则,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赞成和拥护,充分调动了三峡库区各级政府和广大移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强调“远近结合、突出重点;移民进度和工程进度相衔接;在资金到位的情况下,宜早不宜晚”的工作方法,合理妥善安排资金和项目,保证移民搬迁按计划有序地进行。使先淹的先搬迁,但确需超前安排的也要提前进行,例如,农业开发要提前进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要先建,受自然灾害威胁的(如滑坡地段)要先搬,等等。

(四)充分发扬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力量对口支援库区移民搬迁和经济发展。几年来,全国21个省(市)、10个大中城市、中央50多个部门,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截止2002年5月底,对口支援共为三峡库区引入资金亿元,接近同期移民淹没补偿资金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