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 (第3/4页)
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就进一步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国家采取的种种农村扶贫政策,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果。除了农村扶贫问题外,中国社会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始,逐步注意到城市中日益凸现的贫困问题,政府主要采取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策来予以解决。199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范围和保障标准、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提供以及同这一政策相关的重要事宜等问题作出了规定。1999年国务院发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2002年,针对日益严重的城市贫困问题,政府又提出了“应保尽保”的方针,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加大了对城市贫困人口的援助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四,劳动就业政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第二、三产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急速增大,而且,中国的社会流动趋于正常化,以往的身份制、单位化等多种妨碍就业的现象趋于瓦解。这些都促使中国的就业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了同新的时代背景相适应,中国在这一时期逐渐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围绕着这一方针,中国出台了大量的新的就业规定和就业政策。不仅如此,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历次党和政府的工作报告和发展规划中,都把就业问题当做重要的问题来对待,尤其是从90年代末开始,更是把就业问题提到了一个空前重要的高度来看待。这一时期中国就业政策的实施是行之有效的:就业总量明显增加,从1978年到2002年初,城乡从业人员共增加了32 873万人,其中城镇增加了14 426万人;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0年,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比重分别为50%、和,与过去相比,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较大,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就业制度从以往的固定工制度逐渐过渡到全员劳动合同制;就业渠道广为拓展,城市从业人员中很大比例来源于农村居民;各种就业中介服务组织纷纷出现;再就业工程也开始启动。
这一时期中国在职工工资以及劳动条件方面也有一些明显的改善。职工工资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职工的工资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1990~2001年,职工工资年均增长率为,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是建国以来城镇职工工资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另外,90年代中期先后两次缩短法定工作时间,从原来的每周工作48小时缩短到每周44小时,继之又缩短到40小时;法定假日由7天增加到10天;职工每年累计休息时间由原来的59天增加到114天。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从平均到公正: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12)
(三)社会政策呈现出体系化的迹象,而且其中的许多内容开始同国际接轨
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的社会政策出台比较频繁的时期。从数量上看,是空前多的;从种类上看,开始趋于体系化。另外,在党和政府重要文献如政府工作报告和党的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有关社会政策的内容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政策开始走向开放,开始同国际上许多重要的社会政策接轨。这不仅表现在中国社会政策中的许多内容开始参照、借鉴别国的经验,认同许多“国际惯例”,而且更直接表现在中国开始加入许多重要的国际*公约。比如,在这一时期,中国先后加入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