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回 四大石窟聚佛力 兄弟二人齐感应 (第2/3页)
现出汉民族的特点。
北周时期的千佛廊、千佛壁,造型逼真,形态各异,与相邻的4米多高、做工精细的如来头像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成为万佛洞内又一景观。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家家供观音”的说法,麦积山宋代观音像为法身像,即男性,与其相对的是在中国男性女化的南海观音,造像线条流畅,具有较考究的整体性和装饰性。
麦积山石窟的造像虽是泥塑,但保存完好,即使在甘肃天水非常干燥的环境里,仍然保持着很好的光泽。经过研究发现,麦积山的佛像都是用特殊的材料做成的,它用麦积山特制的粘土加蛋清再加糯米汤和制而成,所以千年以来历经风雨日晒,仍历久弥新。
麦积山石窟在1600年的演变史中,出现了六个发展高峰时期,可以说是中国的一部完整的佛教造像史,一座大型东方雕塑陈列馆。
万佛洞的第四部分为云冈石窟。
中国四大石窟,论其精美瑰丽,首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石窟造像均为露天,分早、中、晚三期。不同朝代,风格迥异。早期是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着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
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云冈整体风格颇具皇家气派,它是北魏时期皇室经营的第一个石窟。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这些或大或小,或丰腴或清瘦的华丽造像,浓缩了云冈石窟1500多年来的风雨历程,也是中国佛教几经沧桑的缩影。
“云冈荟萃”攫取了云冈石窟具有代表性的特定的坐姿造像——交脚佛,它是由北魏时期鲜卑族部落的游牧民族塑造的佛像,体现出浓郁的北方地方色彩。向里一窟,就地造景,利用洞内的天然渗水,塑造滴水观音一尊,天然渗水从观音手中的柳枝上顺势而下,宛若天成。
万佛洞大雄宝殿内是云冈石窟最大的造像——释迦牟尼如来佛,通体高10米有余,金身开光,施禅定印端坐中央,法相慈祥,给人以超然度世之感。
对面拱门上立佛七尊,赤足立于圆形莲座上,通身饰以舟形背光与头光,七佛上部间以六体飞天,东西两壁也饰满佛龛佛像,气势宏伟,洋洋大观。
直至此时,王小c兄弟二人再也支撑不住,体内大量灵力冲撞,只好原地打坐进行疏通。
王小c因在黄河十殿锁魂阵中灵力大幅锐减,只保留金丹之体不被破坏,偶然所习的罗汉法阵没有强大的金丹之力作为催发,已经无法施展。
但他在万佛洞中,却感受到一股强大的佛力倾注到他的体内,充盈的力量如洪水一般灌溉而入,流遍全身奇经八脉,让金丹之体更加稳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