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4/5页)

生与以下三种因素相关:

遗传因素

《黄帝内经》言:“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消,是消瘦、消渴之意;瘅,为热。即由于内热导致身体消瘦的病症。消瘅就是消渴,五脏皆柔弱,是指五脏先天功能的低下,从而表明糖尿病患者存在一定的发病体质基础。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糖尿病均有明显的家族史倾向,父母罹患糖尿病,子女则多表现为糖尿病易感。正常人患糖尿病的概率为1%~5%,但糖尿病病人的子女患病率则为8%~10%,由此可见糖尿病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因素。

饮食因素

过食肥甘之味,是导致消渴病的重要诱发因素。《素问·奇病论》有言:“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即长期过食肥甘厚味,积热壅滞脾胃,导致津液、饮食不断消耗,从而诱发消渴。明确提出饮食肥甘在导致糖尿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长期高脂肪、高蛋白、高糖等高热量饮食,需要大量的胰岛素进行分解,从而导致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处于疲惫状态,最终发生障碍,出现高血糖或糖尿病。从糖尿病的发病分布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居民分布最广,因为这些地区最易出现饮食的肥厚太过。因此,适度节制饮食,对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极为重要。

精神因素

精神因素亦与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从临床来看,平素精神压抑紧张、情绪忧郁者,罹患糖尿病的概率较精神愉快、性格开朗者为多,《黄帝内经》认为“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即易动怒的人,气血易于上逆于胸中,日久化热,销灼肌肉气血,变为消渴。

* 糖尿病的饮食总原则

糖尿病是一种与饮食密切相关的疾病,饮食控制在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皆有重要意义。合理饮食,对于本病的防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早期发现,严格而合理地控制饮食,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事实证明1/3的病人可以单单通过饮食控制来治疗糖尿病。控制饮食并非单纯的少吃,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给身体提供健康的食物。这样不仅能很好地控制血糖,保持健康的体重,而且能够维持营养的均衡。

合理控制总热量

我们饮食的三大主体食物是淀粉类、蛋白质类和脂肪类。这三种食物虽然都属于中医肥甘厚味的范畴,似乎均属于禁忌之列,但由于三者在体内的作用,以及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不同,我们对这三种食物不能一概禁止,应区别对待。

淀粉类摄入应合理。淀粉类属于甘味食物,甘味入脾,此类食物是后天水谷精微化生的本源,但容易壅滞脾气,所以,对淀粉类食物,我们既不可过于禁止,又不可摄入太过。此类食物太少;不仅不易被患者接受,同时,机体因缺少糖而利用脂肪代谢供给能量,更容易发生酸中毒。对于空腹血糖正常的糖尿病患者;一般每日应摄取200~350克碳水化合物,折合主粮为250~400克。

脂肪类摄入应控制。脂肪类食物属于中医肥厚之品,最易滋湿生热。糖尿病患者多为肥胖体形,属于中医痰湿内盛之人,因此,再过食此类食物,最易加重患者的痰湿,不仅会影响脾胃的功能,而且易增加糖尿病患者罹患血管性疾病,如冠心病、脑中风等的风险。故糖尿病不宜采用高脂肪饮食。尤其肥胖患者应严格限制脂肪的摄入,每日不宜超过40克。消瘦患者由于碳水化合物限量,热量来源不足,可相应提高脂肪摄入量,平时饮食最好选用植物油; 忌用胆固醇高的动物性脂肪和油脂。

蛋白质的摄入要充足。糖尿病患者一方面出现多饮多食,一方面出现倦怠、乏力、气虚的征象,虚证比较明显,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