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2/4页)

的公侯(ensi)。这表明苏美尔国君并非世袭,国家政体有共和性质。他的继承人和儿子卢旮勒安达留下的大批行政档案在吉尔苏出土。拉旮什最后的国君乌如卡吉那不是公侯之子而是部落酋长。虽然他在铭文中猛烈批评了前任的“劣政”并自诩进行了著名的“改革”,从出土文档上看,两者的奴隶制经济系统并无不同。虽然乌如卡吉那改变了公侯头衔,自称为王,他在军事上并无建树。此时,邻邦温马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霸主卢旮勒札格西。乌如卡吉那不能抵抗温马大军的入侵,只好臣服于温马。卢旮勒扎格西征服拉旮什后,如虎添翼,率兵直入古都乌鲁克,被苏美尔各邦尊为霸王。在他的铭文中,他于温马公侯衔上加称天子王衔“乌鲁克之王、国土之王”,并声称:“从东到西恩利勒使他无敌手,苏美尔的诸侯们和外国的君王们承认他在乌鲁克的统治权。”他列举了在其统治下安居乐业的乌鲁克、乌尔、拉尔萨、温马、札巴兰和圣城尼普尔。然而,苏美尔各邦的强大对手——人数众多的塞姆人正在北方聚集。英雄萨尔贡最初在基什王乌尔札巴巴手下任司仪职,后率塞姆人建邦于阿卡德城,成为北方的霸主——阿卡德王。

3。 阿卡德城邦首次统一文明地区

阿卡德人是说塞姆语的民族,很早就和苏美尔人混住在两河流域的南部,后因阿卡德帝国而得名。由于塞姆语系的各民族起源于两河流域、叙利亚或南邻*半岛,这些阿卡德人被认为是本地人。他们人数要超过苏美尔人,而且源源不断的兄弟部落还在陆续进入文明地区。当外来的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创建城邦时,阿卡德人或被驱走或成为他们的附庸。到卢旮勒札格西统一南方苏美尔各邦时,北方迪亚拉河口附近的塞姆人城邦阿卡德突然崛起,成为北方的霸主。这一时期的塞姆人称作古阿卡德人,其后的巴比伦语、亚述语等塞姆语的方言称作阿卡德语。

阿卡德的王萨尔贡(前2291—前2236)出身卑贱,其父是个枣椰园的园丁。他本人在基什王乌尔札巴巴的宫廷做过“司仪”,熟知苏美尔文明,因勇力和智慧超人,被拥戴为王,建立了自己的城邦阿卡德。他取代基什成为北方各城邦的领袖后,自称基什王。当温马的卢旮勒札格西围攻拉旮什时,拉旮什王乌如卡吉那向“基什王”萨尔贡求援。阿卡德王以此为由和乌鲁克王展开了争夺天下的大战。萨尔贡大败苏美尔联军,活捉了卢旮勒札格西,献俘于尼普尔的神王恩利勒大庙,声称恩利勒把天下王权授于他。在征服南方强邦乌尔和温马、臣服拉旮什之后,英勇善战的萨尔贡向两河流域的边缘扩展他的帝国。他远征叙利亚,连陷马瑞、亚尔穆提、埃波拉和图图勒等城;东征伊朗地区,又克埃兰、阿万、巴腊赫西等国。他自称身经34战,俘获50公侯(恩西),建立了第一个领土辽阔的楔形文字帝国。但他的王衔仍带有城邦的特点:“阿卡德城之王,基什城之王,国土之王,安奴的祭司长(乌鲁克城),恩利勒的大恩西(尼普尔城)”。然而,“国土之王”已有地区性意义。萨尔贡任命他的女儿恩海杜安那(En…hé…du7…anna)为乌尔的最高女祭司(entum)。阿卡德国王的儿子们被封为各城邦的总督。

八 从苏美尔城邦兴起到巴比伦帝国的消亡(4)

在公元前2004年,苏美尔王室的乌尔第三王朝被新兴起的说塞姆语的阿摩利人建立的伊辛和拉尔萨两王朝所取代。从这一时期开始,以拉旮什、温马、舒如帕克为代表的一批苏美尔城市国家开始衰亡,最后沦为荒无人烟的废墟。随着南方大批城市被逐渐放弃,苏美尔人完全消亡于巴比伦人之中了。当他的次子瑞穆什(前2235—前2227)继位时,南方乌尔叛乱。阿卡德王俘虏了乌尔王及战士五千余人;又与中部卡札鲁的叛军作战,俘其公侯及五千余人;平阿达波、扎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