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4/4页)

到了礼部侍郎,正二品。所以说,咸丰、慈禧对他是龙恩浩荡,知恩图报,正是儒教文化的道德传统。上个世纪20年代,毛泽东组织青年学会诸友赴法赴日时,曾遇经济拮据之困,幸得章士钊伸出援手,资助两万大洋才得以成行,毛当时在《送纵宇一郎东行》中欣慰地写道:“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说的就是这件事。时隔近半个世纪,毛泽东对此还念兹在兹,感激不尽,从1963年开始,让他的秘书林克在每年大年初二给章士钊送2000元钱,一直到他去世。毛对章的女儿章含之说,这就是还他那笔债。钱少情意重,其实毛对章家几代人都特别关照。这种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

第三点是“气化日新,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从胡宏提出的日新不息的辩证发展观到王船山的“造化日新而又不用其故”的日新哲学与人类进化史观,这种精神一直盛行于湖南。所以青年毛泽东提倡“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追求新事物,敢为天下先,这也是湖南人的一个特点。曾经有人拿秦始皇来影射毛泽东,“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就是做了这种事情,可能要断子绝孙啊。结果毛泽东反问:“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谁无后乎?我无后乎?!”毛泽东就是不信神鬼,敢为天下先。

第四点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群体参政意识”。

湖南的知识分子参政,不是个别人,少数人,而是一个群体。例如前面我列举的从陶澍到毛泽东,这前后200年左右,五代人,薪尽火传。而且请大家注意一个特点,这些人主要是文人,平时都是道德文章交往,切磋学问。张轼、胡宏都在岳麓书院讲学。曾国藩、罗泽南这帮人都曾在岳麓书院读书,都是同学。当然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学习时,也常去岳麓书院旁听。平时他们以学问陶铸人心,转移风气,一旦到了时代更迭,国家动荡之际,这个文化群体就转化为左右国家政局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他们是典型的上马击狂虏,下马草军书的儒将,诗联唱和,每有绝响。

。。

毛泽东诗词的一种解读(27)

我举几个名联。一个是两江总督任上的陶澍,回乡省亲,下榻宾馆,青年学子左宗棠抓住机遇在其下榻的宾馆写了副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洲子弟,翘首公归。”立刻博得了陶澍的欢心,因为上联巧妙地嵌入了陶澍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刻,“春殿语从容”指的是咸丰皇帝在金銮殿和书房里问对,即接见陶澍;下联又强烈地表达了三湘学子对当时作为湖湘仕人领袖陶澍的仰望和倚重之情。陶澍深为感动,就打听这个联是谁写的,别人告知是左宗棠。左宗棠也是一介狂生,字今亮,等于说自己是今天的诸葛亮。但他应试能力不行,三次科考都铩羽而归,所以后来一怒之下就不考了,他的最高功名就是举人,但他才华出众,能力超群,一个对联就把陶澍搞定。陶澍把左请来,彻夜长谈,尽管他们年龄差了一代,地位悬殊,陶澍是封疆大吏,左宗棠仅是个举人,竟然结成了儿女亲家,一时传为佳话。陶澍是最早推荐左宗棠的,体现了湖湘仕人互相提携的抱团精神,这是一例。

此后,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炳章手下当幕僚,其实是“大秘”,相当于省军区的秘书处长。当时清朝有个制度,地方衙门给朝廷送重要文件,要发炮三响。表示政务透明公开,告诉大家我们湖南给朝廷发了什么重要文件。骆炳章是巡抚,是书记兼司令,应该是送发他签署文书就发炮,结果弄到后来,他签署的不发炮了,左宗棠签署的倒发炮,这就僭越了,再加上湖南总兵樊燮在公堂上被左宗棠踢了屁股,大怒之下辞官告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