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 (第4/5页)
北京市区的绿化隔离带这些年来被蚕食得很厉害。近郊区的清河、南苑、北苑都成了大的住宅社区了,这些地方的房地产搞得越火热,给这个城市带来的问题就越多。因为这些人到那儿去居住,解决不了就业,还得回到城市里来上班,交通能不拥堵吗?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城记:北京旧城改造五十年(4)
(大屏幕显示莫斯科规划总图)你看这是莫斯科的方案。这是一个老城,一圈一圈的环路围着它。苏联专家做完北京规划后,发现莫斯科这样搞会出问题,就采取了一个办法:把郊区成片的森林和绿化带,跟打楔子一样打到中心区来,就把中心区的密度稀释了。今天到莫斯科去看,还会感觉到很舒服,因为它的城市规划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有一次改变。
而我们呢?没有改变,还在不断地加剧这样的现象。(大屏幕显示1982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图)你看这是1982年的总图,还是这样子:这是老城,一圈圈环路,还是这样的模式。
我曾经采访过贝聿铭先生,我问贝先生对北京的看法。
他说,他刚来北京的时候,北京城还好好的。
我问,您什么时候来北京的啊?
他说,他是七十年代末来北京的,来北京搞香山饭店的设计。
我纳闷:怎么还好好的呀?城墙都给拆没了。现在仔细一想,还真是这样:当年贝先生到景山去看,旧城区还是一片绿海,成片成片的胡同、四合院还在,也就建起几栋高楼而已,拆掉的只是一圈城墙。
那时,贝先生带了一个美国建筑师代表团来北京。在景山上看的时候,激动得不得了。那是他第一次在这个地方看北京。他跟那些美国人说:“我是一个中国人。”后来,他跟我讲,北京旧城不能再拆了,拆得太可惜了,胡同、四合院必须成片保留。
两年前,贝先生在苏州开了一次会,国内的大师吴良镛、周干峙、张开济先生都去了,我去采访。大家谈苏州博物馆方案的问题。说着说着就说到北京城了,贝先生就说了一句话,北京的建筑我搞不清楚,我是一个外国人。(听众笑)
你看,城市对人的情感会产生这样一种作用,这种作用是用钞票能够算出来的吗?可能现在很多人认为钞票点不出来的东西就不算数了,悲哀啊。
回到这个方案来,1982年的方案也是很要命的。其实那个时候还是有机会来改变的。但最后还是以老城为一个单一的中心,一圈一圈地往外扩张,以拆除老城为一个发展方向,拆除之后的结果就是老城里边的功能在不断增强。
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在偏重于发展市中心区的战略指导下,北京的房屋建筑过度集中于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城区,目前城区内每百平方米土地面积上的房屋面积为平方米,远远超过近郊区的平方米和远郊区的平方米。
我看到这个数字,觉得老北京这个地方真成一个死疙瘩了。再看一下环境指标,更让人忧虑,因为它的密度那么大,功能那么集中,承载的人口量那么大,地下水的污染也特别严重,三环以里的土壤汞含量都已经严重超标了,超得很厉害。我们呆着的这块土地,已经失去了健康,而我们还在这里生活着。还有那么多交通在这里发生,尾气的污染很厉害。前几个月,北京市有一个统计,说北京儿童的铅中毒率很高,尾气污染太厉害啦。
所以,这个规划得改一改了,总不能把中心区变成一个汽车和尾气的海洋吧,这已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啦。
现在为了满足小汽车的交通,北京市在一些地方拆除人行道拓宽车行道,这样,人们更没有理由不去开车了,交通只会越来越堵。
而我在纽约看到的情况却是,曼哈顿的摩天楼那么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