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3/4页)

,就可以看出来,顾洛北在表情和眼神掌控上还是不错的。

但还有一点,百老汇是大型舞台,台下观众无数,所以台上的演员眼神一般会扫视,力求让每一位观众都感觉到视线的接触。而电影却不行,需要的是对摄像机、对角色的小范围聚焦。简单来说,就是要学会捕捉摄像机,即使不是直视摄像机,也要明白此时摄像机在哪里,眼神和表情应该如何按照角度展现出来。这对于顾洛北来说,就是十分困难了,要有敏锐的摄像机方位感,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练成的。

这就导致了“死亡幻觉”的第一场戏在排练过程就花费了不少时间。终于进入拍摄之后,却又因为顾洛北太过刻意去寻找摄像机,反而丢失了表演的重心,当初理查德-凯利面试时看到的灵动感完全消失不见。出师不利,这让剧组的人都有些烦躁。

“停!”理查德-凯利的声音在面前空旷的峡谷里有清晰的回音。这是在拍摄第一场戏,也是电影中的第一场戏,是观众对东尼-达克这个角色的第一印象。“贝尔,还记得面试时你的那个感觉吗?敏感脆弱,无助孤僻,却又不失年轻人的童真。现在要的就是那种感觉,当然,如果可以的话,你的笑容里还可以参杂一些诡异,那种只有你知道发生了什么的得意。”

虽然目前只NG了三次,但顾洛北还是很有压力的。压力的主要来源是,他不知道在镜头面前应该如何表演,还是太过拘束了,或者说太在意摄像机了。

在百老汇的舞台上,虽然眼神和表情都会透露出在和观众交流的感觉,但事实是,因为舞台距离观众席太远,交流并没有想象中来得频繁,自然也没有那么困难。可在镜头前不同,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就是在通过镜头和观众进行交流。如何自然、不流于痕迹地把角色的精髓呈现出来,这就是一门学问了。

演技,包含的内容可不仅仅是表演,还有如何让你的表演和观众产生共鸣,还有如何和对手产生火花,这都是演技的一部分。顾洛北这才发现,自己似乎给自己找了一件天大的麻烦事,不过只有充满了挑战,演技这件事才越发有趣起来。

之前无论是百老汇还是乐队,顾洛北一直都是在音乐上充满了斗志,但今天,顾洛北第一次发现,其实演戏是一件充满了挑战、充满了魅力的事,比起音乐来说也不遑多让。

“给我一点时间。”顾洛北朝理查德-凯利说了一句,然后就走到旁边坐了下来。

演技是什么?这个课题实在太过深奥,恐怕影帝影后级别的演员也无法阐述清楚。但角色是什么?这个问题就相对简单一些了。一个角色,是一个人物,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他也有个性有人脉有优点有缺点有喜好,每个剧本都是一个世界、一个故事,生活在剧本里的角色一起构建起了这个故事。能够把角色饰演好,能够把整个故事说活,能够使观众有代入感,就是演技。

一般来说,演员分为本色和非本色,本色演员的演技源自于自身最真实的感受与体验,非本色演员的演技则更多的体现在自身对角色的感悟和理解。其实不管是本色演员还是非本色演员,普遍人对于演技的认可,就是演什么像什么,或者在自身和角色中去挑战所谓的反差式表演,争取成为出色的本色或非本色演员。

但顾洛北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演技应该是对一个角色的深入感悟和理解,然后结合对自我先天条件的认识与运用,进而找到自身与角色的最佳契合点。不仅能够发挥出角色本身的魅力,也要体现演员本身的魅力。当然,这只是他个人对演技的一点理解。

在东尼-达克这个角色上,要演绎出角色的精髓,那么就要找出他性格的根源。顾洛北在沙地上席地而坐,看着眼前空旷的峡谷,天边的云彩在夕阳的映照下变化出各种色彩。

东尼-达克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