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 (第2/4页)

影本身,“死亡幻觉”在贝尔的演绎下绽放出了双倍的精彩,贝尔的演绎让生涩的情节变得圆润顺畅起来。

在贝尔那双扑朔迷离的双眼中,这个故事却已经脱离了原本的意义。这部电影想表达的重点并不是东尼牺牲自己,拯救了世界,这不是一个英雄故事,而是一个充满讽刺的故事。世界从来不会因为任何人而改变,多数人只能使自己改变去适应世界。东尼不是“多数人”,所以在电影的结尾,贝尔那十八岁的动人嗓音把我们带入了一曲“疯狂的世界”,东尼离开了这个既陌生又疯狂的世界。世界恢复了正常,只是少了东尼-达克而已。在这一刻,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不由触动,莫名地,即使没有看明白这部电影,也感觉到鼻头一阵酸楚。

埃文-贝尔,他带给我们的惊喜,远远超过了“死亡幻觉”这个载体。

克里斯-范朋克这次来圣丹斯电影节,因为不是工作,所以只写了三篇影评,一篇属于“记忆碎片”,一篇属于瑞恩-高斯林,还有一篇属于顾洛北。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让本书在新书榜上取得了十分优异的位置。新书榜是二十万字下榜,为了在榜上多留一段时间,今天开始到下榜为止,每天一更,之后会重新恢复两更的,请大家见谅。

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呵呵,求收藏和推荐!

054 小众瞩目

“死亡幻觉”的首映式在一片叫好声中落下了帷幕,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已。

诸多专业的影迷回去之后,都开始登陆电影的官方网站,发现了理查德-凯利所说的惊喜,整个网站本身就是一个解谜游戏,只有把游戏通关了,才能阅读“时空旅行奥义书”。这对于专业影迷来说,绝对是再好不过的挑战了。

待关于电影的口碑传开来之际,各种对于电影的解析也一点点开始冒头了。威廉-伍德不由庆幸自己的眼光,在红地毯时就一眼看出了顾洛北的潜力,众多记者中,他是最早开始研究“死亡幻觉”这部电影的,他可不是专业影迷,只是凭着他的直觉,他觉得顾洛北会是自己职业生涯重大转折的契机,所以他必须抓住这次机会。

经过详细分析,威廉-伍德很快就弄清楚了,什么是活体接受者,什么是死控体、活控体,什么是原发宇宙和离线宇宙等等;他也弄明白了所谓东尼-达克的宿命又是什么;还有电影中所有出场人物,都是有角色和使命的,并不是随意出现的。当然还有最直接的问题,电影中的人性兔子弗兰克到底是真人还是外星人,其实弗兰克就是飞机引擎砸落的那个晚上,东尼-达克妹妹的约会对象,那身兔子装只是他万圣节的服装而已,弗兰克和格雷琴一样,都是死控体,不同的是,弗兰克通过第四次元通道和东尼联系,而格雷琴则通过现实生活和东尼联系。

分析过后,原本只是因为顾洛北才看电影的威廉-伍德,却也为这部电影折服。

“死亡幻觉”的主题是强调宿命论与不可知论。因为在原发宇宙和离线宇宙之间无法循环的情况下,东尼-达克只有一次机会,所以主必须计划好一切。主必须将所有细节都安排妥当,让活体接受者在离线宇宙坍塌之前将圣物送还原发宇宙,让时间恢复常态。

仔细分析的话就会发现,电影里所有情节都是为这个主题服务的,然后再通过电影的主题告诉观众们主的伟大!同时,这也反应出电影另一个主题:不可知论,主确实存在,只是无法证明而已。本片虽然是一部需要运用极其复杂的科学理论与逻辑推理才能看懂电影的,但是却表达了宗教主题和宿命论,足见理查德-凯利的用苦良心。

除此之外,电影对于音乐的选择也是点睛之笔。电影选用了具有独特八十年代韵味的音乐,大多舒缓、低沉,不仅符合影片的剧情,更增添了电影本身宿命的色彩,而且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