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4部分 (第4/4页)
认为金钱是耻辱,是堕落。是邪恶;虽然也能感受到来自女人的诱惑,但在和大自然水rǔ交融、和宇宙天人合一的渴望面前,这种诱惑显得微不足道;用心地生活,关注生活的本质;绝对的真理和诚实,现实、dú lì。
这样的克里斯怎么能够让我们不惊叹,这样的克里斯怎么能够让我们不佩服,这样的克里斯怎么能够让我们不向往!
家庭的问题仅仅只是诱因之一,克里斯的选择是出于本能、内心的召唤。从头到尾,克里斯都不是一心求死,他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也依旧在顽强地求救;他和普通人一样也有孤独和惊恐,只是阿拉斯加将他留了下来,印成了记忆中最华丽的乐章;他的死不是悲剧,只是一个结局。
在镜头的最后,克里斯写到,‘感谢上苍。我的生命是如此多彩’。这是他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记号。
他做的最后一件事是给自己拍了张照片,依靠在公交车旁,在无垠的阿拉斯加天空下,一只手拿着他最后写下的笔记,面向镜头,另一只手则摆出勇敢、快乐的再见姿势。他的脸非常憔悴,几乎是皮包骨,但他微笑着,如此年轻,如此孤独,又如此平静,如僧侣般走向上帝。
他不是第一个,更不是最后一个。”
在“帝国”杂志的评论之中,对“荒野生存”对克里斯托弗…麦坎德斯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剖析。也许不比尼尔…达西在“纽约时报”评论之中对“首映”的针锋相对,但是整篇内容却是对艾略特…卡特最有利的回击。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帝国”对“荒野生存”这部作品的推崇。
而作为法国最权威专业电影杂志“电影手册”则以“不〖自〗由,毋宁死”为题对“荒野生存”进行了点评,即使从标题就可以看出“电影手册”对于这部电影的赞赏。
“有人说,克里斯托弗就是个一厢情愿的背包客,他一心想要回归大自然,但是阿拉斯加的蓝天却没有接受他。他所执着追求的东西,和他曾经不屑的东西一样,放弃了他。所以,他死了,因为没有食物。这是多么的讽刺,曾经不顾一切肆意狂放追求的东西,即使是托尔斯泰、杰克…伦敦、梭罗的书籍终究也没有圆他的一个梦,在自然界的生存威胁面前,在蛋白质、淀粉和碳水化合物面前,他没有任何还手之力,一败涂地。
看到这样的评论,我觉得很心酸。心酸的原因是:是的,我们的确放弃了,亦或者说,我们被放弃了。
从出生开始,被子。宫被母体放弃,被所谓的教育体系放弃,进入社会之后,浑浑噩噩地生活着,地铁、公司、人群,喧闹无止境地包围自己,当四十岁、五十岁到来之时,我们猛然发现,自己也已经成为地铁里特殊保护座位的针对群体时,这才追悔莫及:曾几何时,我们也沉浸在肆意狂放的青chūn里;在遥远的记忆深处,我们也彻夜狂欢、借酒消愁、派对动物。而现在,我们却已经失去了一切特权,成为全球六十亿人口之中,再普通的一个。普通,这个词却是对我们人生最大的讽刺。
看着镜子里rì益衰老的脸庞,感受着〖肢〗体的逐渐不灵活,体会着呼吸开始一点一点变得艰难,然后,整个世界变了。我们不再年轻,周围所有的目光都已经无所谓了,我们只是木然地在生活里随波逐流,面无表情。
在记忆的最深处,我们曾以为自己是最特别的存在,孩童时的聪慧,大学时的出sè,青chūn时的挥霍,我们也不切实际地拥有无数的梦想,但很快,理智就推翻了所有所谓的梦想,将我们拉回了现实,我们很快放弃了挣扎,选择一条‘普通’的道路,并且安慰自己,这才是社会的平均水平。
但是这种妥协,却不是勇敢,是宁愿,是甘愿。我们只是静静地看着自己从特别沦为普通,最终收敛起所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