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部分 (第3/4页)

买当天晚上的第一张“九”观影门票。八百张门票很快一售而空,在不到六个小时之内。这种情况持续了五天,当百老汇夏季套票已经销售一空时,剧院预留的贵宾VIP座位也全部销售完毕,如果想购买预留票,只能买到六月第二周的票了。“九”五月份二十七场——有三场是加场,一共三十场——的八十张预留门票在五月十五日就先不销售一空。

于是从五月十七日起,排队的人越来越早,就希望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抢到当天的门票。到五月二十三日时,甚至出现了当天晚上十一点就抵达剧院门口驻守,仅仅为购买第二天的一张“九”观赏门票。在五月二十五日时,百老汇出现了久违的百人排队长龙足足有超过两百之数的市民在百老汇剧院门口进行排队希望能够一睹“九”的风采。

“九”,也许它不是百老汇历史上最经典的剧目,“猫”、“歌剧魅影”、“西贡小姐”、“悲惨世界”这些经典可都是经过了时间考验、岁月沉淀下来的经典,“九”只能算是崛起新秀罢了。但是,“九”却成为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重新拉动百老汇声望的剧目。这个成就,就算是埃文-贝尔之前起家的“猫也没有能够做到。

观众的捧场,不仅是纽约的观众,来自美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游客们都纷纷赶到百老汇剧院就为了能够欣赏一次“九”。但是,百老汇不同于电影电影可以二十四小时无限循环播放。可百老汇演员就是那一批,精力有限,一天表演一场,四个小时,就耗尽了他们的全部精力。所以,“九”的门票依旧是一票难求,网络上最高甚至将一张一百二十美元的门票炒到了三千美元,令人咋舌。

媒体的捧场也为“九”增加了不少声势整个五月份,前后有超过五十家媒体对这出剧目进行了报道远远超过了去年“歌剧魅影”重新上演的声势。其中,纽约代表xìng杂志“纽约客”还制作了一期专题,叫做“融入纽约人血液里的百老汇”,这篇文章内写到,百老汇也成为了纽约客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摆脱了原本高雅、老迈的形象,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注意。

在此情况下,无论是周一到周六版的“太阳报”,还是周日版的“世界新闻报”,他们都无话可说,只能讪讪地说到“出乎意料地成功,媒体炒作功不可没”,似乎还希望将“九”的成功算上自己一份功劳。而“首映”更是鸦雀无声,艾略特-卡特也只能安慰自己,百老汇不是他的作范畴。

“太阳报”和“首映”的哑火,让埃文ˇ贝尔在与媒体的斗争之中,再次取得了胜利。更重要的是,“华盛顿邮报”还幸灾乐祸地说“埃文-贝尔用成绩让八卦小报闭嘴!”显然,不少媒体都认为,埃文-贝尔和媒体的抗争也是一大看点:前提是,被埃文-贝尔甩耳光的媒体不要是自己就成。

站在舞台之上,当埃文-贝尔从演员群之中,单独走上前时,那雷鸣般的掌声,夹带着欢呼尖叫和口哨声,就是对埃文-贝尔辛苦表演最大的嘉奖。百老汇舞台,不是歌唱表演舞台,也不是演技展示舞台,它将接受来自观众最直接最残酷最可怕的评判,是鼓掌还是嘘声,无需等待,即可揭晓。埃文-贝尔用自己的实力换来了全场的掌声,在这一刻,埃文-贝尔感觉自己就像是上帝,拥有了全世界一般。

十分钟的掌声,这是对整个“九”剧院最大的肯定。虽然首演结束之后,大家都不知道之后一个月,“九”这出剧目将迎来怎么样的辉煌,但是并不妨碍演员们的狂欢。

回到后台之后,演员们就开始疯狂地庆祝起来。

泰迪-贝尔带着凯瑟琳-贝尔、伊登-哈德逊来到后台时,看到的就是香槟乱喷的景象,待视线清晰之后,才发现,埃文-贝尔虽然拿着香槟朝特拉维-拿恩喷,但是他才是大家围攻的对象,一身西装早已经湿成了粘糊糊的墨s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