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部分 (第2/4页)

吧,人工需要钱吧,这些钱最终是要落到沿线各地的平民手里的,他们有了钱就有了消费能力,就会去买东西,就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是铁路修建过程中的扩大内需。铁路修成以后,沿线各地的商品运输也方便了,商人来往也方便了,商业活动就会越来越频繁,这样经济就会慢慢增长。

朱慈炅其实一直在想怎么让大明的经济快速增长,要让经济增长就必须搞活市场,要搞活市场就必须有消费群体,这个消费群体从哪里来,最大的消费群体就是普通老百姓了,问题他们没钱啊!所以先要让平民百姓有钱,才能谈经济增长,怎么让他们有钱呢?先搞基础设施建设,让他们赚点钱;再提高粮食价格,让他再赚点钱;然后还可以推广特色养殖,建劳动密集型工厂等等等等,老百姓有钱了市场就活跃了,市场活跃了经济自然就会慢慢增长。

这个铁路建设只是让老百姓有钱的第一步,所以他准备疯狂招工,能招多少就招多少,反正他现在有的是钱,先投入一点,让老百姓富裕起来,慢慢的大明的经济就搞活了,这样他才能收入更多的钱。

这些都是后话,还是先说修铁路,第一步是实验,这个实验自然是宋应星负责的,首先他带人把内城西面的城墙挖了个洞,没办法,走其他城门太麻烦了,直接将王恭厂西侧的城墙开个动,先铺上轨道平板车的小轨道,运东西出去就方便多了,这个朱慈炅自然是同意的。

开完洞就要铺轨道了,现在他可没那么多铁矿石,所以轨道也只能先铺个几里长的小环形轨道,就跟一般体育场的环形跑道差不多。

这个轨道也不是说铺就铺的,因为轨道的标准形状还没定下来呢,朱慈炅只是大概给他画了个工字形的轨道截面,具体这个工字下面一横多宽多厚,中间这一竖又是多高多厚,还有上面那一横又是多宽多厚,内侧又短多少合适,这些都是要试的。

轨道不可能做成实心的方刚柱子,那样的话一米轨道就不止一百多斤了,浪费材料不说,还不好固定,做成工字形是毋庸置疑的,这个宽度高度和厚度也不一定就会和后世的轨道一模一样,因为材质不一样,在明朝这会儿是不可能造出优质的轨道钢的,而且轨道不是拉出来的,也不是压出来的,在明朝只能铸出来,这个强度就比拉出来或者压出来的低多了,所以,这会儿做出来的轨道肯定要比后世的轨道厚重,至于具体厚多少那就要实验了。

还有石子要铺多厚,枕木要用多粗的,拐弯的地方要倾斜多少度,这些都要一项项的实验,把个宋应星忙的,带着一帮学生和一大群民工,把个几里长的铁路铺了挖,挖了铺,用最新定型的蒸汽火车头在上面不停的来回碾,一会儿铁轨碾裂了,一会儿石子碾塌了,一会儿枕木碾断了,不知道多少次差点翻车,也不知道出了多少次轨,差点没把宋应星折腾死。

要知道一百多吨的火车头,如果出轨了,要修复再撬回来需要费多大的劲啊,那会儿可没有大吊车,宋应星为此专门做了十个巨大的吊葫芦和十个巨大的铁架子,每次抬铁架子和吊葫芦都能把人抬吐血,就更别说把火车头慢慢吊起来撬回轨道了。

其中的辛苦就不多说了,总之宋应星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铁路的各项参数都测试的差不多了,这个时候施维拉那边的第一批铁矿石也送到了,铁路终于可以开工了。

施维拉其实刚击退奥朗则布的第一次进攻就开始收集铁矿石了,差不多过年的时候他就已经收集齐了两百万斤铁矿石,也就是说这边远征军团还没出发,那边铁矿石就已经发出来了,这会儿能到也不奇怪。

有了铁矿石就好办了,小高炉使劲烧起来,轨道铸起来,铣床铣两刀,钻床在打两排孔,然后就可以往外铺了。为了方便运送轨道,宋应星特意将王恭厂所有轨道平板车的轨道全部换成了标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