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天子垂青,玉振金声 (第2/4页)

思进取,臣下必逐渐懈怠,权臣乘机而起,外族趁势而入,终至国破山河倾。”字迹刚劲有力,文辞严谨,仿佛他心中所设想的未来也是如此明晰。

毓荣茵则在考题中融入了对历史因果的分析,她引经据典,巧妙地在《论语》《礼记》中摘取句子,辅以自身的见解,言辞间透着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她心中自有一番计较:“皇上与太后此题,意在测试我们的见识与胸襟。我若能从君王之道与臣子的责任切入,必能合他们的心意。”

笔试结束,众人纷纷交卷。康熙帝目光锐利,扫过一张张试卷,看到兄妹二人的答卷时,他唇角微扬,对太后低声道:“安儿与茵儿果然不负朕望,所写之言皆极为精辟。”

太后微微点头,面上露出一丝满意之色:“二人心思缜密,才学过人,的确不凡。”

然而在一旁的董鄂·宸瑜与赫舍里·墨廷却并未因这赞许而显得轻松。赫舍里·墨廷微微皱眉,暗道:“毓安果然是我最大的对手,他的笔锋如此锐利,怕是将来朝中争斗,定有一番难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策论是这场考核的重中之重,它不仅考察众人对朝政大事的了解,更是对其心智与分析能力的检验。考题极具挑战,要求众人结合当前的边城动乱,提出稳妥对策。这不仅是对朝政大事的考量,更是对个人战略眼光的检验。这对年仅十二岁的贵子贵女们而言,是极为艰难的考验。

毓安率先起身,目光坚定,他不疾不徐地说道:“皇上,臣子以为,边城地势险峻,敌军据险而守,正面攻伐不智。我军若能先守而不攻,待敌军疲惫,再择机进攻,则可大大减少损失。再者,边城的军粮调度尤为关键,唯有保障充足的后勤支持,方可在战局中占据主动。”他的声音铿锵有力,思路清晰,建议精准到位。

康熙帝微微颔首,眼中满是赞许:“毓安的策略稳妥,果然是深思熟虑。”随即对身旁的太后轻声道:“此子虽年幼,见解却极为老练。”

然而,董鄂·宸瑜不甘示弱,他随即站起,语气略显激昂:“皇上,微臣以为,战机稍纵即逝,若我们长时间按兵不动,敌军或许会借机增强防御。因此,应派奇兵夜袭其后勤补给,配合正面进攻,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董鄂·宸瑜的发言引来一片低语,康熙帝皱眉思索,显然在斟酌其可行性。

毓荣茵却在此时出声,她面带微笑,语调温和却坚定:“董鄂兄的策略固然精妙,但夜袭风险颇高,若稍有不慎,便会导致兵力损失过大。臣女以为,兄长所言守势为主之策最为妥当。”

毓荣茵随后接着发言,她的思维敏捷、分析透彻,迅速指出了边城防务中的一些隐患,并提出了加强内线防御的策略。

毓荣茵的话语带有一股不容置疑的自信,令在场之人不由自主地点头称是。董鄂·宸瑜眼中闪过一丝不甘,却也只能按捺下来。

毓荣茵的策论不仅从战术角度切入,更结合了后宫与朝堂之间的权力平衡,让康熙与太后深感惊叹。康熙帝见此情形,朗声笑道:“安儿、茵儿果然心思缜密,今日之策,朕甚是满意。”他不动声色地望了一眼董鄂·宸瑜,意味深长。

才艺展示环节,各位贵子贵女纷纷上前展示自己的技艺,有人弹琴,有人舞剑,有人泼墨作画,各显其能。

毓安则选择了展示他的弓术。他站在靶场前,神情镇定,弯弓搭箭,只听“嗖”地一声,箭矢直中靶心。场下顿时一片哗然,众人纷纷惊叹毓安的精准与沉稳。

朝瑰公主看得惊叹,轻声对毓荣茵道:“姐姐,哥哥的弓术真是出神入化!”

毓荣茵微微一笑,眼中透着几分骄傲:“他自幼勤练,自然不会让人失望。”

毓荣茵则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