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怎敢这样 (第1/2页)

杨小路从箱货车这里收集了不少有用的信息,基本上可以确定这母子俩是惯犯,流窜作案。到一个地方先租房子,普遍筛选目标,分别观察几天,确定重点目标,在伺机下手。

由于是母子俩,身份证也是真的,以寻亲访友,或看病或旅游为借口,所以租房时或住旅店时并没有引起任何怀疑。据货车说:这母子俩在周围没人闲谈时不经意透露出他们原本的名字和身份证上的不一样。

在杨小路和货车聊天的这段时间,事情发生了微妙的转变。有旁观者意识到事情不太对劲,因为他们的口中的孩子——那位女同学表现出来的恐惧,不像是为了逃避偷钱撒谎。也就是说,中年男子不是他的爸爸,老太太不是他的奶奶,也许是真的。

有人要求这对母子俩拿出自己的身份证。中年男子和老太太毫不犹豫的把身份证拿出来,并递给周围的人看,刚才提出质疑的人便不再说话了。这时,杨小璐通过与两人身份证的沟通,知道身份证是这两个人的名字、身份证号、相片都和这对母子对得上,这就让人难以往犯罪分子身上想,因为不可能有犯罪分子在犯罪的时候拿着自己的真实身份证公之于众。这简直是一手犯罪,一手报警。

到这时,杨小路也想不明白了,通过货车的描述,这母子两人明显犯法了,而身份证也确实证实了这娘俩的真实身份,犯罪分子不是应该隐瞒身份吗?

矛盾的做法恰恰能证明这俩人不是坏人,或者说不敢在公布身份的情况下,大庭广众之下犯法。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怎么回事?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杨小路不断沟通周围的灵性朋友。货车里,道路两旁,包括这对母子的衣服首饰,周围围观者的衣服——顺便看一看有没有帮凶,站在周围带节奏,配合犯罪分子。然而,最终结果并不理想,再没有收集到有用的信息,周围的人都很清白,无论是什么内心想法,但都很关注这起事件,态度就不好说了。

七嘴八舌说好说坏的都有,甚至有几个围观的人,自己争论了起来,说的话越来越偏离主题。这对母子证实了自己的身份,忽悠住了周围的围观人群,上车关门,准备溜之大吉。但连续启动车,毫无反应。中年男子丝毫不着急,甚至于向旁边的人打听附近有没有修车的,得到周围人的指引后从容的向修车店走去。

这时,杨小路发现:六年二班的这个女同学,安安静静地坐在车的后座上,老太太坐在她的身边,好像在低声的说着什么,这个女同学表情平淡,有时点点头。不挣扎,也不下车,也再没有大喊大叫。在外人看来,这是在奶奶的劝说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奶奶在车里安静的等着爸爸找来修车的人把车修好,然后回家找出并交还奶奶看病的钱,没有热闹可看,围观的人逐渐散去了,就连周围门店的人也不再关注这里。

杨小路笑了,看着车里的老太太抽着烟,对六二班女同学说着话,余光不时瞥向窗外,这位女同学愈发的安静听话,这才想明白,为什么老太太拉扯女学生的时候,手里还叼着烟,嘴里的烟还喷向女学生的脸,当时都觉得是老太太钱丢了,过于激动,说话着急,所以呼出来的烟吹到了女学生的脸上。现在杨小路可以肯定这应该是某种药,那种让人麻木听话的药,发现老太太嘴里的烟已经失去了灵性,杨小路也无法从这支烟的身上得到它到底是什么成分。

但杨小路早已经报警,并通过短信一直与警察进行沟通,警察早已经分散在四周,刚才是确定一下周围有没有接应的同伙。不然早就把他们拿下了,见周围的人三三两两散去了,也没有发现可疑的人物,于是直接向前打开车门,把老太太带下了车,因为杨小路报警时十分肯定的告诉警察,这对母子绝对不是这位女同学的亲戚,更不是爸爸或奶奶。

一会儿从修车行的方向,中年男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