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 (第3/5页)

奇怪,那么多的瓷器中,为何自己只对这对小碗感觉亲切?难道,因为这是古件?

但是,自己在故宫珍宝馆内时却没有这种感觉,要知道,那里展示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古件文物啊,而且,在刚刚的“鉴宝阁”内,也没有这种亲切的感觉。

百思不得其解,再加上淘到古件的兴奋,落兮拉着钱小宝,向着地摊的方向走去。落兮固执地认为,只有在地摊内才能淘到好东西,店铺里的应该都是被鉴定过的,即便自己买下,也挣不到多少钱的。

潘家园内,那么多的店铺,那么多的大棚摊位,还有那么多的地摊,每天,都有人从各处收购来知名或是不知名的各种物件,有的,收来时就是知道古董,知道出处,更多的,被低估了它们的价值,在各个地摊的角落里蒙尘,等待着真正了解它们的人出现。

两个人饶有兴趣地逛着,期间落兮对自己感兴趣的小东西不断地使用着“慧眼”,可是十几次的“慧眼”鉴定,那些古香古色的小摆件却全是现代产物,这让落兮很是失望。

自己的鉴宝水平还是很差啊,离开了字画和“慧眼”,竟然分辨不出眼前的东西是古件还是现代仿制,眼看着时间接近中午,腹中都有些饥饿,两个人慢慢地向市场外走去。

虽然失望,兴奋的心情不减,钱小宝手里拎着的,还是古物呢,只是不知它的价值。在饭店内定了包厢,钱小宝点菜的功夫,落兮打开手机上了网,输入了“昊十九”三个字,很快,一段文字出现在眼前。

昊十九,明代隆庆、万历年间(1567-1620年)景德镇人,自号‘壶隐老人‘,制瓷名家,其所制“卵幕杯”薄如蝉翼,轻若绸纱。

第134章再遇谢玉衡

关于昊十九的介绍,就这么寥寥数字,但是这几个字,足以说明落兮手里这两只薄如蝉翼的薄胎瓷的珍贵。

钱小宝也点好了菜,看到落兮微蹙着眉头,眼里若有所思的样子,问道:“查出什么消息了,不好也不要上火,不就是十万元钱吗,这两只小碗留着,以后我们吃饭时一人一个。哇,你说价值五万元的碗里装着白米饭,吃起来是什么滋味?”

落兮被钱小宝逗笑了:“不是坏消息,是好消息,你看。”

菜还没有上,桌面都空着,落兮将盒子打开,拿出一个碗,指给钱小宝对着灯光细看:“你看,这个碗底是‘壶’字,另一只碗底是‘隐’字,我刚刚查了,‘壶隐老人’是明代制造瓷器的名家,这两只小碗若是他的手笔,那该是价值不菲。”

钱小宝举着碗,对着灯光看了一会,吃惊地叹道:“真是不可思议,这么薄的碗底,竟然还能雕刻着字。”

落兮也叹道:“是啊,最难得可贵的是,历经四百多年,它还能保存得如此完美,没有一丝裂痕。只是,我虽然看着它符合那个时期景德镇瓷器的特征,但是若是没有名家的鉴定,这对碗出手,价格很难达到预期的价位。”

钱小宝点点头,小心地把小碗放入盒子内说:“真是明朝的东西,那可不能捧在手里吃饭用了,不然每次吃饭都要小心翼翼,洗碗时也兢兢业业的,生怕磕了碰了的,就失去了吃饭的乐趣了。”

钱小宝家境富有,对古玩也没有特殊的爱好,他只知道这对小碗属于古董,但是值多少钱或是有什么历史意义就不放在眼里了,毕竟,不是每个人对古董都是那么偏好的。

落兮敏感地看出钱小宝对古董的不在意,想必对他而言,这一对小碗不过是一些钞票而已,而钞票对钱小宝的吸引力,恐怕就如他所说的那样,还不如精美的饭食。这时候服务员开始上菜了,落兮将装着小碗的礼品盒放到一个不碍事的位置上,两个人换了话题,边吃边聊起来。

午餐很快就结束了,落兮看着这对小碗却犯了愁,拎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