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十二木卡姆 (第1/2页)
“十二木十二木十二木卡姆,十二条河流来自远古。十二木十二木十二木卡姆,十二个姑娘翩翩起舞。”
周日下午五点半,为时一小时的十二木卡姆表演在莎车县的叶尔羌汗王宫开场。
为让领航员工们从较好的位置观赏表演,玉素甫带着大家提前半小时赶到,在现场工作人员指引下有序进入会场。
当舞台上的灯光渐渐亮起,表演拉开帷幕,乐师们率先奏响乐章。
他们的指尖在都塔尔琴弦上轻轻拨动,琴弦震颤,乐音仿若山间潺潺的清溪般流淌而出,充满了古老的韵味。
一位乐师在演奏热瓦甫,音符如同精灵被他的手指唤醒,欢快地从琴弦上蹦出来,每一个音节都充满了热情,似火焰在空气中燃烧着。
加入合奏的拨尔,音色更为悠扬,那一阵阵弦音宛如旷野中传来的一声声驼铃,带着神秘的西域风情萦绕在观众心头。
鼓手们有力地敲击着纳格拉鼓,节奏分明的鼓点仿佛是大地的心跳,每一次击打又如用钟锤敲响历史之钟,让这一古典韵律穿越时光而来。
手鼓加入,声响清脆如欢快的鸟鸣,与其他乐器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漫长的、五彩斑斓的音乐画卷。
站在舞台中央的歌者,歌声高亢嘹亮。他们的嗓音如同翱翔于天际的雄鹰,带着自由与豪迈感穿越时空,唱出了维吾尔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先的敬仰、还有对爱情的忠贞。
舞者们翩翩起舞,他们身穿绣满精美图案的传统服饰,一个个仿佛是从历史长卷中走出来的人物。
他们的舞步轻盈矫健,时而如骏马奔腾,时而如蝴蝶飞舞,每一个动作都与音乐完美融合,展现出十二木卡姆独特的艺术魅力。
名贯中外的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一种大型传统古典音乐,集歌、舞、乐于一体。
“木卡姆”是阿拉伯语,原意为“地点”、“地位”或者“法律”,作为音乐术语,有“大曲”的意思。
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它包含了170多首歌曲和歌舞曲,72首器乐间奏曲,如果完整演奏一遍,需要整整24个小时。
每一套木卡姆都由“穹乃额曼”(意为“大曲”,系列叙咏歌曲、器乐曲)、“达斯坦”(意为“叙事诗”,系列叙事歌曲、器乐曲)和“麦西热甫”(意为“聚会”,系列歌舞曲)三大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不同的节奏和风格。
这一艺术形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西域音乐。它吸收了古代龟兹乐、疏勒乐、于阗乐等传统音乐的精华。
这些古老的音乐文化在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中相互融合、演变。我国古代文献就有关于西域音乐的记载,如哈密地区在公元前1世纪就有“摩诃兜勒(ahadur)”大曲,被认为是木卡姆式大曲的早期形式。
十二木卡姆在发展过程中,还受到阿拉伯、波斯文化的影响。
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中亚、西亚的音乐文化与当地的音乐传统相互渗透,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创作、整理和规范,逐渐形成了具有维吾尔族特色的十二木卡姆。
谈到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文化艺术瑰宝,当然得提一个辉煌的名字——阿曼尼莎汗。
她是十六世纪叶尔羌汗国第二代汗王拉失德的王妃,自幼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
在她生活的年代,十二木卡姆虽已在民间流传,但比较分散、凌乱。
阿曼尼莎汗与当时着名的木卡姆大师卡迪尔汗一起,对散失在民间的木卡姆进行了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和规范工作。
经过她和众多艺人的努力,十二木卡姆的基本形式得以定型,使得这一艺术能够更加完整、系统地传承下来,为维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