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对大自然的敬畏 (第2/2页)
了起来,有人接过电话,看向了小杨。
“小杨,有人找你,是一位叫泽仁的女士。”
“说专家,专家就来了。”小杨接过电话,对二人说道。
“小杨,心情平复了一些吗?”电话那头,泽仁带着关切。
“谢谢,现在好一些了。”小杨带着敬意回答着——不论是专业能力,还是在搜救行动中展示的领导能力,泽仁的表现都无可挑剔,这让小杨对她心中萌生出了十足的尊敬。
“我也许要去喀什了呢,喀拉雄冰川里的冰洞非常有科考价值,也许能让我们对整个帕米尔高原的地质地貌有更深层次的认知。”电话那头,泽仁说道,“还是要感谢这些民间探险队呀,没有他们,很多秘密都会被埋没于哭嚎的寒风之中。”
“是这样的,所以这次我们的报道要承认他们的贡献和成果,只是……”
“只是要注意尺度,不能说他们的行为是正确的,不能给予高度肯定?我理解的,为了安全,我们绝对不能鼓励民间的探险行为,毕竟这种行为风险太高了。就算是我,之前在参与国家科考行动时,也碰到过很多危险,有好几次险些就回不来。”泽仁非常理解——她心里明白,即便是做足了充分的准备,科考行动也有很大风险,毕竟雪崩、冰崩等灾害可不会管你有没有准备。
,!
而没有做足准备的所谓“探险”和“征服”,和送死没什么区别。
“另外,这边结案了。他们的死因也确定为了洞穴内缺氧,和我们分析的一样。”泽仁最后补充道。
说完,两人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安全工作上有一句流传很久的话——
“任何离谱的规定背后,都是一次次更离谱的事故,和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科考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一个伟大发现的背后,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比如长眠于南极洲的斯科特、留在罗布泊的彭加木……
想到这里,泽仁叹了一口气。
“嗨,我还劝你呢,结果自己一想到这些反而伤感起来了。”泽仁自嘲地说道。
“对了,我们的报道需要加入一些专家意见,您有什么意见吗?书面性强一些的。”小杨见泽仁情绪低落,连忙将话题拉回到报道中来。
“意见呀,”泽仁停顿了一下,组织起了语言,“我们认为,相比于官方组织的勘探活动,民间的探险、勘探行动虽然更灵活,却更危险。所以,民间的探险行动第一要务是保证自己的安全,进行活动前向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报备以便于应对突发情况。同时不随意进出限制区域。”
小杨一边听着,一边拿着笔,在纸上飞快地记录着。
尹秋和张饶远远地看着,他们是心疼小杨,却也是敬佩小杨。
这一次,尹秋甚至有些赞同当初让小杨去冰川的决定了。
果然,人都是要经历锻炼才会获得成长的。
只是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这样的勇气?
:()沪风疆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