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朝堂辩论 (第1/2页)
秦国栎阳的宫殿内,气氛仿若被一层寒霜笼罩,冰冷且凝重。秦孝公嬴渠梁端坐于王座之上,面色阴沉似水,双手紧攥着扶手,指节泛白,心中的怒火几近喷薄而出。商鞅一袭青衫挺立殿下,身姿依旧挺拔,可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透着不甘与忧虑,他怎么也没想到,变法大计竟在朝堂之上被死死卡住,反对之声如汹涌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老甘龙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率先向前一步,跪地叩首,声音悲戚而恳切:“大王啊,老臣冒死进谏。变法一事,万不可行呐!秦国能有今日的安稳,靠的是历代先王谨遵祖制,一步一个脚印走来。祖宗之法,历经岁月磨砺,已如参天大树之根基,深植于秦国这片土地,稍有动摇,大厦将倾啊!”老甘龙说罢,抬起头,目光直直地望向秦孝公,眼中满是忠诚与执着,仿佛在说他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秦国的长治久安。
他缓缓起身,目光扫过朝堂众人,继续说道:“自穆公以来,秦国凭借着祖宗传下的耕战之法、世卿世禄,凝聚起各方势力,才得以在西陲站稳脚跟。商鞅却要贸然变更,这不是自毁长城吗?且看这废除世卿世禄,多少公族子弟、功臣之后,靠着祖上荫蔽,为秦国戍边杀敌、理政安民,若一朝尽废,他们寒心不说,秦国多年积累的向心力必将土崩瓦解。”老甘龙言辞恳切,眼中隐隐有泪光闪烁,那是对往昔秦国荣耀的追忆,也是对变法可能带来的“混乱”的痛心。
“再者,商鞅所推崇的严刑峻法,百姓能承受得住吗?秦国百姓向来淳朴,习惯了旧有的宽松治理,骤然收紧律法,恐引发民怨沸腾,届时秦国上下人心惶惶,何谈富强?”老甘龙微微摇头,满脸都是忧虑之色,似乎已经看到秦国在变法的“折腾”下走向衰败。
杜挚见状,也赶忙上前附和,急得额头上汗珠滚落:“大王,老臣也以为,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自古以来,各国变法者众多,可真正得以善终、让国家长治久安者,寥寥无几啊。商鞅所提之法,新奇有余,稳当不足,全是些打破常规、颠覆传统的主意,这要是推行开来,秦国上下必乱成一锅粥,还望大王收回成命呐!”杜挚边说边用袖子擦拭着汗水,他深知一旦变法,自己这安逸的为官日子怕是要到头了,是以反对得格外卖力。
嬴姓公族的一位长辈嬴崇也站了出来,他身形消瘦,眼神却透着犀利,高声道:“大王,且看这废除世卿世禄制,此乃动摇国本之举。我等嬴姓公族,为秦国开疆拓土、浴血奋战,世代蒙荫,才有了今日的爵位与封地。商鞅却妄图一朝废除,使那些寒门子弟与我等平起平坐,这不是寒了功臣之心,乱了尊卑秩序吗?秦国还如何安稳?”嬴崇一想到家族的荣耀可能就此黯淡,声音不禁有些颤抖,满心的愤懑溢于言表。
朝堂上其他大臣也纷纷交头接耳,议论声此起彼伏。
“这商鞅,外来之人,怎懂得秦国的国情,贸然变法,怕是要将秦国带入万劫不复之地。”
“是啊,祖宗规矩传承多年,哪能说改就改,一旦乱了章法,外敌入侵可如何是好。”
就在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之时,突然,一位老臣猛地挣脱旁人的阻拦,踉跄着冲上前,“扑通”一声跪在秦孝公面前,以头抢地,声嘶力竭地喊道:“大王啊,老臣愿以死相谏,万不可听商鞅蛊惑,行这危及秦国根本之事啊!若变法推行,我嬴氏宗庙将不得安宁,祖宗英灵亦不得安息啊!”说罢,已是涕泪横飞,额头也磕出了鲜血,染红了殿前的地砖。
这一举动,仿若一颗重磅炸弹,瞬间点燃了群臣更为激烈的反对情绪,反对声浪如排山倒海之势。
紧接着,又有几位大臣受到感染,纷纷效仿,或跪地叩首,或捶胸顿足,口中高呼:“大王昏庸啊!祖宗之法不可废,变法必招大祸,秦国危矣!”一时间,大殿内哭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