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2/5页)

和八幅绣花罗裙,脚穿红缎绣花鞋,

系上裙铃、裤铃,盖上盖头,稍息后,由乐队迎往花轿前,供拜轿神。拜后,

新郎新娘吃合婚饼。之后,新娘由两名伴娘搀扶上轿。新郎要到花轿前拜轿,

拜罢,鸣炮三响,鸣锣开道,花轿在两名小舅的监押下起轿。

花轿至男家大门口,轿身要朝向喜神方向落地。新娘下轿后要踩事先铺

好的红毡,手抱辐条、瓷瓶、铜镜等(象征镇邪气,带来福气),由伴娘搀

扶,在新郎“同心结”的牵引下,缓缓而行;到了大门口,要从火盆、马鞍

上跳过去,以示避邪恶,保证婚后生活平安、红火。在新娘行走时,男方家

有二人手端五谷杂粮,向新娘身上撒掷,名曰“撒五谷”。进院后,新娘要

面朝喜神而坐。

之后,举行拜天地仪式。拜前,由新郎用秤杆揭取新娘盖头,俗称“称

心如意”。至此,新郎、新娘见面,对天地爷牌位三叩首,到祖先堂行四拜

礼,然后回至院内,叩拜父母,行夫妇对拜礼。礼毕,新郎新娘入洞房。

入洞房后,去掉镇物,行交杯酒。喝完酒,新郎新娘挽手上床,左转三

圈,右转三圈,为之“踩四角”。踩时,旁人念道:“踩,踩,踩四角,四

角娘娘保护着,娃多着,女少着,婆夫两人常好着。”踩完四角,新娘要脱

去凤冠霞帔,换上红绸便装,怀抱秤、瓷瓶、箅筘,盘腿坐于炕角的斗上,

名曰“坐帐”,象征新娘办事公平、周密,守口如瓶。

新娘“坐帐”时,男方将设“十五圆”佳宴款待宾客。娘家人趁机看望

一次新娘,从新娘那里得馒头一个。娘家人带回家扔进水缸里,象征发家。

闹房是第八步。

新婚之夜,新郎的好友定要闹房,闹房者不分大小。人们令新郎新娘说

绕口令、唱民歌,做些相互亲昵的动作。新娘不从,可用扫帚责打新郎。闹

完后,要设晚餐招待闹房者。深夜,以有人听房为吉,若无则放把扫帚以避

邪。此活动要连搞三夜。

回门是第九步。

新婚后第二日,新婚夫妇要先行家礼,在祖先堂叩拜祖先,然后叩拜父

母、亲戚。行罢家礼,新娘乘花轿回娘家,并要在天黑前赶回。

至此,婚姻礼俗的全过程已基本完成。这一风俗特征,基本(蟹)能概括汉民

族的婚俗特点,尽管各地略微有些区别,但大同小异,程序基本一致

(二)清代宫廷婚姻习俗

1。对满汉婚俗的继承和演变

清宫婚姻制度是满族传统婚俗与汉族宫廷婚礼相结合的产物。它从满族

建国开始,至入关后逐步完善。

(1)包办婚的发展

明末的满族婚姻实行包办婚。与汉族不同的是,它不是由父母包办,而

是由部族首领包办。满族八旗制度形成后,八旗所属男女的婚配由旗中的首

领贝勒或牛录章京指定,满人谓之“拴婚”。清太宗皇太极时期,这一习俗

经皇帝的旨谕而制度化。据《清实录·太宗实录》卷二十三载,天聪九年(1635

年)皇太极下旨:“今后,凡官员及官员兄弟、诸贝勒以下护卫、护军校、

护军骁骑校等女子、寡妇,须赴(户)部报明,部中转问各该管诸贝勒方准

嫁。若不报明而私嫁者,罪之。其小民女子、寡妇,须问明该管牛录章京方

准嫁。”皇族宗室成员如皇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