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六边形方案 (第2/5页)
张芸芸当机立断,在公屏里@社长李明,把发现的问题一股脑地反馈了过去:“李明社长,现在的情况非常棘手,急需一套更高效的资源管理和分配系统。从电脑的使用到充电桩的预约,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社区的运转就会出现大问题,社员们的士气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李明很快回复:“张芸芸,你反馈的问题我都注意到了。我们正在筹备建立一个资源管理中心,打算借助人工智能优化分配流程;另外,也在研究扩大基础设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大家再耐心等等,我们一定会全力解决。”
晚上,应李明的召集,社区骨干成员齐聚一堂。会议室里灯火通明,众人神情凝重,一场关乎社区未来走向的专题研讨拉开了帷幕,焦点集中在如何优化管理,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一系列难题上。
会上,张鹏率先发言,语气坚定,目光炯炯:“我们绝对不能走回头路,重新采用传统的按劳分配模式。大家当初选择加入这个社区的初心是什么?是共商共建共享!而不是搞等级分配那一套。我们之前在我家也讨论过人性的贪婪和自私,我一直主张无货币、无交易、无分配!就像狼群和羊群,如果狼太多而羊太少,怎么可能不发生纷争呢?”
刘涛听了,眉头紧锁,道出心中的顾虑:“张鹏,你的想法虽然很新颖,但是如果不通过贡献来激励社员,那社区以后的活力和进步从哪里来呢?社员们没有工作的动力,社区的发展就会像无源之水,迟早会枯竭的。”
王刚也附和道:“是啊,资源就这么多,如果不进行合理分配,社区肯定会乱成一团糟。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谁也不想吃亏。”
人工智能工程师王伟提出了一个技术方案:“我觉得可以尝试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优化分配,让每一位社员都能公平地享受到资源。算法可以实时监测社员的需求,然后进行精准调配,这样既高效又公正。”
自动化设备工程师董浩点头赞同:“没错,根据社员当前的需求和社区现有的资源状况,动态调整分配策略,肯定没错。让资源跟着需求走,灵活应变。”
新社员张芸芸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认为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智能系统,通过数据分析提前预测资源需求,这样就能及时做出调整,防患于未然。”
张芸芸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新思路:“我们来算一算,一个1000公顷的社区,容纳多少户家庭最合适呢?从源头上控制人口与资源的适配度。”
这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有着多年企业管理经验的周亚军顺势补充道:“这个提议非常好,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把社区规划得更加科学合理,确保每个社员都能分到足够的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争抢。”
李明认真听完众人的发言后,总结道:“张芸芸的提议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算法,精确计算出最佳人口数量,把资源分配规划好。科学规划,精准施策,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社区最终敲定了方案: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精准测算,1000公顷的社区,300公顷用于建设(占比30%),最佳人口上限设定为6000 - 人,折合1000 - 2000户家庭(按照每户夫妻两人、老人两位、儿女一双,劳动力2500 - 3000人计算);整个小镇由3个这样的分社区组成,便于资源互换和互动交流,提升生活质量,保障可持续发展。
此时,张鹏问道:“要如何布局分社区才能有效地保证社区间保持良好的资源和服务互助,同时又不会过于集中呢?”
大家都陷入了深思。
李明说:“这个简单,我以前是做平面设计的,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正六边形方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