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部分 (第2/5页)
见踪影,更不要说网络上流传的深刻意义了。但这部声音对顾洛北的表演还是表示认同的,觉得是电影的唯一亮点。
更多的声音对这部电影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厌恶”不知所云、
形式大于内容、故作疑阵、拍摄粗糙,用一句“垃圾”来形容都不为过。这部分观众认为都“上当受骗”了,被媒体骗了,也被顾洛北的名声骗了他们对于主演顾洛北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的评价。表演空洞混乱、表情矫揉造作,只是让这部电影越发白痴而已。
大部分CULT影片,都是如此,喜欢的人十分喜欢,讨厌的人无比讨厌。另类、个xìng、荒诞、黑sè、深奥,总是点缀在CULT影片前面的形容词。这就导致了,大多CULT影片注定只能引起小部分观众的共鸣。
当然,诸如“猜火车”、“发条橙”、“卡萨布兰卡”、“日落大道”、“侠骨柔情”等CULT影片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星球大战”、“黑客帝国…,等CULT影片更是大红大紫,不过“死亡幻觉…,显然不在此列。所以,观众的反应毁誉参半,完全就是在预料之中的。
比如说布莱克一莱弗利第一次走进电影院,就和是一群朋友一起去看的,结果只有她一个人喜欢上了,这就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但和观众的反应不同,专业影评人和媒体的声音,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今天第一更。今天小爆发求支持,呵呵,有加更!求订阅!@。
178 各抒己见
媒体,应该如何形容呢?如果让顾洛北这个前任记者来并论的话,
他会说,媒体就是一群鲨鱼,闻到一丝血腥味就蜂拥而上,而纽约就是一个鲨鱼群。唯恐天下不乱,很多时候是一个贬义词,但对于媒体来说,却是褒义词,对他们工作最好的赞赏。
就算是在专业的乐评、影评之中,也是如此。一个叫好声起来了,会有更多的叫好声跟着起来,同时还会有无数反对的声音兴风作浪,只有呈现出百家争鸣之势,新闻才能卖钱。所以,在乐评、影评之中,所谓的所有人都喜欢,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就算心里喜欢,但为了销量,在新闻之中也会说不喜欢,并且破口大骂。
这,就是媒体。
对于“死亡幻觉”用脚趾头想都可以预见,最先兴起的必然是骂声,想想顾洛北当初在圣丹斯第一次看到这部电鼻时的情况:他这位男主角都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电影在讲什么。可想而知,其他观众,还有媒体们会如何了。
“首映”在第一时间就发布影评“白开水的剧情,糟糕的演技,乱成一团。”这一句话影评来自“倒贝尔派”的先驱记者,艾略棒卡特。
前有“狙击电话亭”开机仪式的侮辱,后有“白夜追凶”拍摄时期在阿拉斯加的嘲笑,艾略特一卡特对于顾洛北是真心不喜欢,用词准确一点,应该是厌恶。这一次,终于到了艾略特一卡特的领域“死亡幻觉”的上映让他可以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地表达对顾洛北的“意见”了。
当然,艾略特一卡特不可能代表“首映”整个杂志的声音,毕竟“首映”是一本颇有权威xìng的杂志,他们的每一条官方评论都要有依据才行,否则就乱套了。不过,艾略特一卡特以他个人名义发表评论的话,就没有任何问题了:毕竟美国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家,不是吗?
除此之外,艾略特一卡特还发表了一篇关于“死亡幻觉”的长篇影评,虽然他不是专业影评人,但作为资深记者,他的评论也算是有分量的。
在长评之中,艾略特一卡特延伸了一句话评论中的语句,对“死亡幻觉”进行了长篇累牍的批评。从拍摄手法、剪辑、布局,再延伸到核心思想、升华立意,从头批判到脚,将电影批评的一无是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