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新都初定,风云再起 (第1/2页)

在初步达成共识后,三方势力都意识到,要将新都规划建设的构想变为现实,还有诸多复杂且关键的环节需要敲定。于是,在古老组织首领赵玄的主持下,一场更为细致深入的会议紧锣密鼓地展开。

首先面临的难题便是新都的具体选址。虽然已经确定要综合各方利益,但合适的地点却并非轻易可得。陈宇一方提出了几个靠近洛阳的候选地,这些地方交通便利,商业基础较好,有利于快速形成繁荣的商业区。然而,林缚却对这些选址表示担忧,他指出,这些地方距离北方防线较远,在军事防御上存在一定的隐患。

“一旦北方外敌入侵,军队从新都调往边境的时间过长,可能会延误战机。”林缚皱着眉头,神色凝重地说道。

沈逸则从文化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新都的选址也应考虑文化传承的便利性,最好能与南方的文化脉络有所关联,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区的作用。”

各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这时,古老组织的一位谋士站了出来,他展开一幅详细的地图,指着一处地方说道:“诸位请看,此地位于三方势力的中间区域,地势平坦开阔,周边水系发达,既便于交通和商业往来,又能通过水路快速向北方输送兵力,加强军事防御。同时,它与南方的文化重镇也有便捷的交通线路相连,在文化传播上不会存在太大阻碍。”

众人围拢过来,仔细研究地图,经过一番讨论和权衡,这个位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新都选址问题的解决,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接下来是新都的规划设计。为了确保军事区、商业区和文化区都能高效运转,发挥各自的最大优势,三方决定各自派出专业的人才,共同组成一个规划团队。

军事区的规划由林缚的军事幕僚主导,他们根据军事防御的需求,设计了坚固的城墙、宽阔的护城河以及布局合理的军营和练兵场。同时,还规划了多条军事要道,确保军队能够迅速调动。

商业区的规划则由陈宇的商业智囊负责,他们设计了大型的集市、仓库和钱庄,并且规划了完善的交通网络,以便货物能够顺畅地运输和流通。为了吸引更多的商人前来投资兴业,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的商业政策。

文化区的规划由沈逸召集的南方学者和文化专家负责,他们设计了宏伟的学府、藏书楼和祭祀场所,力求将南方的文化精髓融入到每一处建筑和景观之中。同时,还规划了文化交流的场所,希望能够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人才,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各方之间也并非一帆风顺。军事区的规划注重防御性,要求占用较大的土地面积,这与商业区和文化区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产生了冲突。陈宇一方认为,商业区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需要足够的空间来发展商业活动,不能因为军事区的扩张而受到影响。沈逸也表示,文化区对于传承民族精神至关重要,也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来建设各类文化设施。

面对这一矛盾,规划团队陷入了困境。这时,赵玄再次出面调解。他提出,可以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空间利用,来解决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例如,可以将军事区的部分功能设施与商业区和文化区的公共设施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在城市的周边地区,可以建设一些卫星城镇,将部分商业和文化功能分散到这些卫星城镇中,以减轻新都的土地压力。

经过反复的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了一份各方都比较满意的新都规划方案。然而,就在众人以为定都之争即将彻底结束,新都建设即将顺利展开的时候,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新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此时国家刚刚经历了长期的纷争,财政状况并不乐观。为了筹集建设资金,陈宇提出了向富商巨贾募捐的建议。他认为,新都的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